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2020-07-22更新 | 430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宋代,一切诏书均以君主的名义颁发;但诏令不可出自君主独断。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诏令“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果政令“有未当者”,则由“台谏劾举之”。这一体制
A.避免了当政者决策失误B.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民主模式
C.体现了文官政治的成熟D.表明宋代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2020·江西南昌·二模
3 .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2020-07-07更新 | 206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A.分割地方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弥补丞相职能D.加强行政管控
5 .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根据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和意义。
2020-06-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2020-06-08更新 | 1587次组卷 | 4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
2020-05-13更新 | 61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9 . 清代竖格玉牒表示辈分,每页16行竖格,按辈分顺序依次记载宗室、觉罗子孙的情况,包括名字、职衔、封号、生卒年月日时、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职衔等。这些玉牒(  )
A.翔实记述了清代贵族发展脉络B.表明清代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
C.提供了研究宗法制的可靠史料D.说明清初皇族具有平等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