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诸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
A.秩低权高,以小监大
B.权责明晰,维护统治
C.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机构独立,自成系统
2 .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016-11-27更新 | 897次组卷 | 49卷引用:四川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
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
2016-11-27更新 | 364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信息“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的削弱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