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41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根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020-12-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并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这对当今选拔人才有何借鉴价值。
2020-11-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民族寄宿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至西周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字等,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名,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

——摘编自《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设计,首先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分立…唐代限制相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设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与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换句话说,唐代的丞相制系“集体领导制”。这样,权力的制约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大致正确。

——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材料三   明朝初年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明朝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后,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权力抬升,相权与皇权发生矛盾。明太祖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下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相权归六部尚书,抬高尚书品秩,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完全由皇帝自己裁决,皇帝承担起宰相的职责。

——摘编自《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的“丞相”和秦朝时期的“丞相”的异同。
(2)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丞相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宰相的废除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形态产生的影响。
2020-01-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摘编自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摘编自《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举措不能保持持久威慑力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2019-12-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被解除了。

——摘自《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摘自《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共同影响。
8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347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选官制度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作用。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代到唐代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2019-08-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地区早在元十一年即设置行省,行省辖37路、2府,边陲又设立若干宣慰司。州、县设置比较普遍,与内地相同。这一地区统治的最大特色在于各级地方机构广泛使用土官制度(土官世产生大抵行省宣慰司主要由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兼置土官。路一级机构中,土官地位相当重要,但仍有一些流官。州、郡、县之下机构绝大部门任用土官。

——摘编自教材编写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51年缅甸和英国的冲突致使缅甸割地议和;1860年英国取得孟雄境内铁路敷设之权。于西藏藩篱渐撒。缅甸和中国西藏都是和中国云南接界的。英人遂回求派员从印度入云南探测,总署不能拒。之后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中国许滇缅通商。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口重庆许英派员驻扎,查看川省英商之事。182年法人复和越南启衅,陷河内。越南始来求援,中国遂由云南方面派兵入越南。1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不败而败”,再与法国立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对云南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80年代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因及影响。
2019-09-26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