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材料三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2016-12-12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舟山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2 . 201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中国又将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纪要·论政体》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三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讲话: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美国)解说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和明太祖是如何处理丞相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18世纪时,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明显不同?
(3)美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及其突出特点。
2016-11-27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温州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详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积久成制。
材料二   美国政府外部监督形式主要有:一、议会监督 议会制定基本法律,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 司法监督 法院的判例对审理同类安检具有约束力 三、 公众监督 法律要求行政机关要随时公开除法律规定应当保密之外的行政活动。美国政府内部监督形式主要有:一、联邦对州的监督 设立联邦执行机构,通多预算管理来实现对州的监督 二、行政考核 对本级政府所属各行政部门进行考核 三、独立检察官的监督 对各级行政监督 四、法制监督 开展行政法庭审判活动,听证办公室举行的听证等 五、程序监督 严格按照行政法规定的程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两汉刺史制度相比,指出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
2016-04-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卷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激发群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立场与党派利益,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包括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又如1941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保障了“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四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的侵华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为了捍卫民族主权,解除民族危机,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在关乎民族发展存亡的时刻,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依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以怎样的方式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要求:各举一例即可)。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帝国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融入汉民社会,奉行“祖述变通”“附会汉法”的立法思想,改革蒙古族“赔命价”(即被害者家属则接受杀人者的赔偿,放弃复仇的旧有习惯),创立烧埋银制度。烧埋银制度要求依法处罚行凶者外,还要求行凶者及其家属缴纳枉死者亲属烧埋尸体的经济支出,由衙门收齐转交枉死者家属。烧埋银制度不受“四等人”社会等级影响。如元朝《刑法志》中的“斗杀”就明确规定了“诸蒙古人因争及趁醉殴杀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征收对象也有明确规定,如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的人命伤亡,“诸病疯狂,殴伤人致死,免罪,征烧埋银”;因动物侵害他人而致他人死亡的,由其主人负责交纳,骆驼在牧,啮人而死者,以骆驼给苦主”。元朝创立的烧埋银制度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针对侵害他人生命权而提出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摘编自林洋《“人命至重”:关于元代烧埋银制度的一个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烧埋银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实行烧埋银制度的原因,简析其历史启示。
2021-04-15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激发群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超越意识形态、阶级立场与党派利益,推动国共合作,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包括中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如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又如1941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保障了“各族人民的联合团结,有利于集中中华各民族的力量对日作战”。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依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材料四   



(4)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简要论述这一主题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示例】
2020-09-12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唐代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其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自唐太宗语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啸亭杂录》
材料四: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变化过程。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4)材料三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14-11-21更新 | 3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高一上期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不尊汤法,乱德”被幽禁。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汉代规定,“臧值十金,则至重罪”;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 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者”,“三十匹绞”。《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 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吧。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及运行条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3)比较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中西廉政建设的本质区别。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方式有多种,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等。根据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和3种制度。世袭制也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时“天下为公”,首领的遴选以选贤任能禅让制为主。后来私有制出现了,逐渐实行“大人世及”的世袭制。荐举制即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这种方式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魏晋时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设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创立了公开考试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科举制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 300多年,其主要特点有: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步入近代以后,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政府官员普遍都叫公务员。不过,同叫公务员,但中外的差别不小。西方国家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得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中国的国家公务员不仅可以参加政党活动,而且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用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的区别是通才与专才。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录用标准,并且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政府代表大财团的利益,公务员实际上是政府的雇员,因而公务员会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独立利益集团。中国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法治周末》2010年10月20日,
原题:《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千年大轮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括为三种制度和三个阶段,并分别简要指出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中西公务员有何主要不同。
2014-06-13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