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据学者考证,商朝贵族女性因拥有大量田产受商王尊重并拥有较为独立的地位和权力;而西周后期,女性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无非无仪”即可。这说明了
A.分封礼乐制渐趋瓦解B.父系血缘关系的强化
C.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D.周朝王室地位的衰微
2 . 据史料记载,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先代贵族被排除在统治阶级之外B.垂直的地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C.血缘关系对国家的政治影响深远D.周初分封的对象相对比较单一
3 . 西周时通过创造出虚构的、历史化的宗族体系,各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人物被组合到一个家族之中,从而加速了神话人物向人格化始祖神的转变,同时把宗族意识进一步发展为民族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共同信仰与价值观念强化B.宗法制具有神权色彩
C.神话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D.各民族共同宗教形成
2021-04-13更新 | 33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Ⅱ卷)02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下表中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的记述,反映了“百姓”一词的词义演变。这一演变实质上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记述史籍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尧典)(春秋)
“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质,能言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云:“百姓,百官受氏姓”《国语·楚语下)(春秋)
“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释过》(战国)
“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得……厉民之道也”《管子·权修)(战国)

A.血缘重要性逐渐弱化B.姓氏的作用完全丧失
C.姓氏使用逐渐大众化D.宗法分封制渐趋瓦解
2021-03-28更新 | 56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一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
B.学子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
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
2021-01-13更新 | 243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四月预测押题精选:(二)(全国ⅰ卷适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古代,家规家训具有道德和法的双重内涵。国家(统治者)经常颁发“圣谕”,将百姓家规家训的内容规范于国家意志之中,百姓也自觉地以圣谕为家规家训。这主要体现了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思想
C.家庭伦理规范D.儒家忠孝传统
7 . 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了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一做法旨在
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
C.提高文化信仰认同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
2020-09-18更新 | 37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高三高考模拟预热卷历史试题(全国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2020-07-08更新 | 13836次组卷 | 97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9 . 清代学者顾栋高曾论道:“晋国最得便利者,莫如伐虢(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之役,自渑池迄灵宝以东,崤函四百里,尽虢略之地也。晋之得以西向制(制约)秦,秦人昂首而不敢出(出战)者,以先得虢扼其喉也。”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晋国确立诸侯霸主地位B.秦国统一进程受阻
C.血缘宗法关系逐渐疏离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020-06-26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10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魏晋时期,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这一变化折射出
A.封建等级观念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
C.社会阶层流动加剧D.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2020-06-26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