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区别大宗小宗
B.稳定统治秩序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2019-05-14更新 | 227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马甲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2019-04-27更新 | 1174次组卷 | 49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2019-04-27更新 | 210次组卷 | 17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C.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2019-04-27更新 | 384次组卷 | 4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古代中国的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B.《论语》记载:“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C.《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6 . 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8 . 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西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了
A.禅让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019-01-30更新 | 2659次组卷 | 71卷引用:2016届福建福安高中等三校高三上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家父长权力日益趋巩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