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8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统治机构”的前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构安排(  )
A.有效防止了袁世凯专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确保了责任内阁制实行D.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2 . 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帝制复辟B.限制袁世凯权力
C.维护民主共和制D.推翻清朝统治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建设中的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3)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原因。
4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产生的途径是
A.国民直接选举
B.总统提名任命
C.议会的多数党
D.参议院举荐
5 .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2)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3)陈独秀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三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4)上述观点是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新观点,结合15世纪以来历史和材料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19-11-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班)
6 .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法兰西共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体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兰西共和之路呈现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
2021-09-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封建时代的考试、监察二权而成的。孙中山认为,五权宪法的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可以补救“三权宪法”的三权制度的宪法原则的不完备之处,从而使五权宪法成为实行民治的根本大法。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训政大纲》,并正式公布了五院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从而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以上五院相互独立,各自行权,五院正、副院长由国府委员担任。凡国民政府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需由主席会同五院院长共同署名。

在《训政大纲》中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这实际上将国民政府的组织架构纳入到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提供了依据。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

材料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指出《五四宪法》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019-10-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9-2020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观察下图,这幅漫画(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家天下。)的寓意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人民反对
B.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C.袁世凯控制内阁,实行独裁统治
D.南京临时政府维护民主的斗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