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31年李朴园著成《中国艺术史概论》,该书从物质生活、思想文化与美术发展相互关系切入,试图通过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的描述来呈现中国艺术的历史进程。这反映了,当时
A.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影响B.抗日救亡成为文艺主题
C.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有学者认为,纵观中国近代史,只有到了五四运动,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才开始真正关注并着手解决中国人价值观念体系重构问题。从此,中国人民真正看到了民族独立的希望和曙光。这表明五四运动
A.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深化B.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体系
C.标志着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2020-07-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2020-06-29更新 | 45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觉悟》《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校役、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B.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C.近代产业结构的调整D.共产党对工人的重视
5 . 有学者认为,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B.表明国人开始自觉参与爱国运动
C.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D.说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6 . 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策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策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
A.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B.尊重民意成为朝野共识
C.群众运动影响了外交决策D.政府坚持捍卫国家利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


从如表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0-04-12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线上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清末新政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9 .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C.五四运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2020-04-0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官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材料二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两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透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将其失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近代“中国精神”如何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举两例)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