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材料三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上海百年》

材料四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请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并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不同的用途。
(2)观察材料三中的图像资料,说明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上海城市的新变化,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3)有人指出材料四中“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所学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并据此谈谈你对使用史料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总计
321132244181244202947237
20112520217143025640244215164

提取表中的信息,并对宋代的变化加以说明。
2021-07-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合理的人口政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等文章整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指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应调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8-12-26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湘东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

——《周礼·大司徒》

材料二   (赵过)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东汉)崔寔《政论》

材料三   据介绍,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示范县226个,省级示范县365个。保护性耕作实施总面积达近5000万亩,免耕播种面积1.38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27亿亩。在农业部建立的10个监测点的玉米、小麦等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据北京市各区县测算,2006年全市有177万亩粮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节本增效8000多万元。


(1)材料一体现了耕作方式怎样的特点?当时国家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介绍的是哪一农业生产工具?该工具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优势?
(3)我国目前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该耕作方式具有怎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自古以来,为了精耕细作人们往往采取哪两种方法?
2019-06-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增”,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6 . 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继位后,承高祖(隋文帝)和平之后,法网疏阔,户口多有遗漏。有的人已经成年,仍说还小;有的人还未年老,就已被免除了赋税。裴蕴向皇帝提议“大索貌阅”(一个个目测)。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检举,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的那一家世世代代为他交税和代他做劳役。大业五年(609年),诸郡统计新增加壮丁243000,新登记在簿的人口达641500

——据《隋书.裴蕴传》

材料二   鱼鳞图册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统治者视土地为人民的衣食之本,国家财富的源泉”,势必丈量土地,编造籍册。鱼鳞图册在宋元两代均未能普及,“而明祖,则能剑及覆及,竭全力以赴之。故鱼鳞图册独著于明,至清代政府仍沿袭之”。明代鱼鳞图册的形式比较规范,“田地以丘相挨,如鱼鳞之相比,或官或民,或高或圩,或肥或瘠,或山或荡,逐图细注,而业主姓名随之,年月买卖,则年有开注”。

——据赵彦昌、黄娜《鱼鳞图册变迁考》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大索貌阅”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鱼鳞图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土地买卖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所有买卖土地的行为,都需要经过向所属官府提出申请,年底解除其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没有文牒便进行买卖,将没收交易所付金额,将土地还给原主。唐朝土地买卖只有到了年终才能彼此除附,这里的原因在于,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收授土地始于每年十月,毕于十二月。而买卖土地亦是到年底才能实现权力义务的真正转移,与官府收授土地的时间一致。买入的田产不得超过永业、口分田的受田规格,年终除附便于官府统计每年每户所占土地是否超出律令限制。

——摘编自马艳婷《从土地流转看唐朝土地制度及其出路》

材料二宋代的土地私有化程度不断提高,奉行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在宋代,民间土地.可以随意买卖,人民是土地的主人。土地作为交易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政府颁布了很多关于土地买卖的法令,并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如借助输钱印契(向政府购买正规的土地交易文书)确认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规定禁止土地侵权的行为,对侵犯土地权利的行为进行处罚。

——摘编自侯加永《宋代的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
9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4117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2789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3174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2841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2432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1)依据上表,概述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状况,并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倒,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摘编自《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三,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10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初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历经七十余年,给汉武帝留下不少遗产。一方面,“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滥,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奴绝和亲,侵抚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无为而治”给汉武帝留下了哪些历史遗产。

材料二 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魔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统言采山教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成湖均需”。“州那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捕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调整商业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一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 1776年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
第二阶段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
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
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