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英国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重视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道路系统的完善对于商品运输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业效率和扩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1870年到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管理上的变化,并说明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爆发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 . 【大国的竞争】

材料一

荷兰过多地依赖对外贸易,其经济基础相当脆弱。18世纪时,西欧各国采取高关税和对本国企业进行高额补贴的办法与已占据垄断地位的荷兰展开竞争。荷兰向每个国家贷款时,还意味着它必须和每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但现实是,荷兰不断地卷入战争中,不仅支出大量军费,也损失了大笔的利息。1650年和1651年英国为削弱荷兰商人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中心地位,曾两次颁布《航海条例》,发生三次英荷战争。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但到1870年以后这些产业的设备都已陈旧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换代。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同时,英国存在着轻视工商业,追求宁静、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贵族文化传统。

——摘编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和英国霸权地位动摇的相似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在竞争中走向相对衰落带给我们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第6页共7

材料二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   机器大工业在促进技术革新、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力和加速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根本地改变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杨圣明等《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兼论“逆全球化”思潮的谬误》


(1)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十三行”走向鼎盛的因素,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7-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7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5 . 战争与科技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1年莱茵河西岸被并入法国后,由于实行了拿破仑法典,贵族的封建特权被取消了,行会制度被废除了。对德国的最大影响表现为普鲁士的两次改革,这是因为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失败,丧失了1/3的领土,德国人从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拿破仑的胜利基于法国革命,基于这个革命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及由这一改革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德国人要洗刷掉这次失败带来的耻辱,就必须自下而上的改革做起,这就导致了斯太因和哈登堡的改革,这些自由化的改革成为德国现代化的开端。

——摘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变,孕育了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从理念上要求各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从全球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事实上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与之背道而驰。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使得对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争夺更趋白热化。此时的国际社会尚缺乏处理世界整体发展背景下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调控机制,矛盾冲突无法及时得到缓解与调控,进而形成一种国际无政府体系。

——整理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答》


(1)举出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德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根据材料一,概述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从科技进步角度概括“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大变局”在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2022-05-3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英国人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17世纪王公贵族创建英格兰第一个科学社团皇家学会,社会上层慷慨资助科学研究,科学家日益成为一项中产阶级青睐的时量职业。到工业革命来临之际,首都伦敦和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普遍出现兴盛的科学活动,独立科学家巡游各地举办讲座,讲授与工业革命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吸引大批民众参与。民间对科学技术兴趣浓厚,各地爱好者组成读书会;自愿组织逐渐发展成为社团。英国政府认为皇家学会等社团是国家的知识宝库,应给予种种方便,政府的鼓励态度使科技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摘编自赵文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科技社团》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核心工业(化工工业与电力工业)的技术发展更多是由科学家与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工程师们主导的。工程教育在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规模化工工业的发展单靠化学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有大批掌握严谨的数学、测量、机械以及电力知识,能与化学家合作的工程师——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并非传统的手工艺人和技师可以胜任——这就需要一个社会化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的工程教育自19世纪中期开始快速地发展起来。一批新的大学被成立,如成立于1865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成立于1876年的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等,并开始设立工程类学科,20世纪20年代,由于工业企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全国性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美国建立起来。正是这一系列的转变,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封凯栋《发展转型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革命历史经验的讨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科技社团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命》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文官人数文官人数
1881508391914280900
1891792411922317721
19011164131939387400
19111723521943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得到广泛关注。1906年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逐渐兴办,每个州设有一所工业或农业专门学校。1917年,美国组建联邦职业教育局,各州设立教育委员会,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相关事宜。职业教育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到1918年,美国中央财政补助费用达到747余万元,州政府及地方政府拨款超过1977万元。职业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课的同时,还要求“每个儿童,每个星期必有一点钟(一个小时)习公民学、卫生学、修身学、社会法律等科,至四年而后毕业焉”。民国初期国内教育界对美国职业教育的介绍,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朱鸿翔《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以美国为例》

材料二   1980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积极恢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835月,国家要求把部分普通高中改变为农村中学,注重对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津、鲁等地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专门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使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普通教育办学体制分离,以法令形式确定了“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教委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更为明晰,至1998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43万人,在校生为117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达432所。

——摘编自朱德全、石献计《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3-0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从一个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和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产品。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迅速溃败。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印度从1930年起不断增加专门对日本的差额关税,三年之间,对日税率的差额从5%扩大到50%。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以日本为目标的贸易抵制措施。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1500年以前到18世纪末世界贸易呈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简要分析其负面影响。
2022-04-13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落,北方戎狄南下,周王室虽被各诸侯国所轻视,但乃为天下共主。齐桓公以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管仲提出“尊王室,攘夷狄,继绝世,举废国”的称霸方略,运用“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的特权,使齐国获得周王室的高度信任,对其他各诸侯国发号施令。齐桓公九合诸侯,一致对付戎狄。公元前663年,戎狄入侵燕国,齐桓公带兵讨伐戎狄,打败戎狄。公元前661年齐桓公率宋、曹两国的军队伐戎狄,帮助邢国、卫国复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征伐亲近楚国的蔡国,并越蔡国国境征伐楚国。齐楚召陵会盟,楚国放弃了北进中原的野心,保证了中原的安定局面,维护了各诸侯国的安全和利益,从而奠定了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摘编自周方银《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

材料二有研究者运用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大国崛起。下图是根据近代欧洲A、B两国国家生命周期发展状况分别绘制的缩略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齐国合法性崛起的条件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判断A、B两国及其崛起的进程。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认识。
2022-04-0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