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时间课程
1903年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物理及化学、体操等
1913年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
1922年公民、国语、算术、卫生,工用艺术、体育等

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在近代中国的城市中,天津可以说是城市空间(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变化的一种典型。多国租界的存在、八国联军对天津的占领、新技术的传入、清末改革的事实,都促成了20世纪天津城市空间的重构。上述影响近代天津城市空间重构的因素实质上反映了
A.天津城市的近代化主要受到西方影响
B.天津城市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C.近代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D.近代天津城市的重构内因起主要作用
4 .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后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风格
B.反映土洋并存的社会生活特征
C.反映当时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是中国大多数城市面貌的缩影
6 .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2019-01-30更新 | 1896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局一高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019-01-30更新 | 973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近代交通工具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D.近代工业的发展
9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 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图1                                                         图2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图3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19-01-30更新 | 196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1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