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化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体开始走向创新之略。中国的服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装造型的简洁流杨、宽松逸的特点,而且还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体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服饰”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服饰复兴,汉服热兴。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制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品洁《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材料二   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推广使用的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分别有何局限?
2022-01-2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书·儒林传》记载,南朝时期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兄弟三人随同母亲寄居舅父家里。当地富豪刘琪为攀上名门亲戚,想以巨资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母亲准备答应,王元规却哭着说我们正是因为一直保持婚姻门第,才受人敬重,怎么能够因家贫就非贵而婚呢?结果这桩婚事未成。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胥”,厚胥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娇至千余缗。”

——摘编自(陈书·儒林传》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常有人以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婚姻问题的看法。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81名已婚学生中,自己做主订婚的比父母代订的要多,对娇事不满意而想离婚的占44.3%……随着离婚案例的增多,有些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予以肯定。如《盛京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称:离婚是“国人思想发展之结果。婚姻关系人一生之苦乐,形式上虽注重在伦理上之结合,而实际上尤须赖性理之调适,徒有伦理上死板生握,生拉硬扯,未有不发生问题者。今则科学昌明,神权日衰,思想解放之花大开。离婚案件之增加,除非我们认为人类思想发展不是好事,因此非但不容反对,还当原谅,还当援助”

——摘编自郑永福、吕关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婚姻观念的特点,并指出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腊日已成为合家欢聚的重要民俗节日,每到腊日,朝廷都要“纵吏民宴饮”,还要发放钱物作为腊祭之费,地方吏卒也有腊钱、腊肉。人们在腊日期间休息、团聚,放松一年紧张的生活,“烹羊忽羔,斗酒自劳”,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腊祭是岁终祭祀祖先及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神灵的活动。微博评价“腊祭百神”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神。崔定《四民月令》曾描绘岁终祭祖的过程:正旦,闽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进酒降神,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气氛温馨欢乐。

——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之风在中国逐渐兴起,科举不再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人逐渐放弃了对文昌神的信仰。1905年废除科举,文昌神不再流行,甚至无人信奉。中华民政府成立后,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颁布了一系列办法、条例以限制社会中的迷信活动,并督。警察机关践行。跳大神、巫蛊等迷信活动随政府禁令而得到控制,微博贵州仁怀“奉文禁革,其习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载矣”,辽宁凤城自设巡警后“不时捕治,巫风渐息矣”。

——摘编自赵英兰等《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腊日成为重要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
5 . 近代中国对外称词的演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外称词的嬗变


1860年前1860年后
红毛,红毛番,红毛番种,西夷,洋夷,西洋夷,
番人,他国夷,外夷
西洋人,西国人,欧人,洋人,西人,西土,洋妇,
洋客,外国人
西夷,各夷,诸蕃,杂蕃,外夷泰西,西洋,西方,各国,诸国,列国,外邦,外洋,
外国,外城
海外诸番西洋各国,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
英夷,法夷,米夷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船,夷舶,夷炮洋船,洋舶,洋炮
夷学,夷技西学,西法,洋技
夷政,夷俗西政,西俗
夷情,夷务,夷事西情,西事,洋务,外务
华夷,夷夏中外,中西

——据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概括指出1860年后中国对外称词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屡遭西方列强侵略的清王朝,已经完全处于“将萎之华,惨于槁木”的境地。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与督促下,清政府开始派出驻外使团。这些使团的人员,亲历西方,实地考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被邀参加了许多宫廷、贵族、富商等举行的交际舞会,也被邀请观看了许多舞蹈演出,在他们的日记、随笔里,我们发现了近代国人走向世界,接触、了解西方舞蹈的最初的足迹。

——张艳《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

材料二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成为国人一种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由陌生、新奇、甚至排拒到交流、融合这样一个大趋势。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却打破了中国城市民众精神世界的封闭、单调与宁静,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和仿行西洋生活方式,并顺应中国文化加以改易和创新,传统的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抑或适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而发生着变异。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由此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国社会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张艳《西舞东传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西方舞蹈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带来的影响。
7 . 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源水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水日益困难。

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

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问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

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
8 . 民国女性服饰的变迁

材料一   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民国。社会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层,行动方便,合乎潮流。1919年之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以旗袍的变化为例,受欧美服饰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后,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也变的非常昂贵。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力求节俭。

——摘编自赵燕《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1916年与1928年分别颁布了《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与《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将摒弃陋俗事象上升到国家意志通过法律方式极力反对裹足,强制制止摧残妇女的裹脚鞋、弓鞋。《遂安县志》(1930年铅印本)中记载:“放足之风,近始渐盛,城市幼女多天足,惟乡僻仍多缠足者。”随之兴起对天足及对人体自然形态美的追求,西式塑胸内衣逐渐也在城市推广,新的服饰文明风尚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磁县县志》(1941年)记载:“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教会学校在清末的创办带来了一些外来文明与时尚风俗的思想观念,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等也给国内带来全新的学识视野。

——摘编自崔荣荣,牛犁《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因素。
2021-12-1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受少敏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制得以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占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间信仰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汉时,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灶神负责监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善恶功过,并定期向天帝汇报,天帝据此作出奖惩。因此,百姓一方面通过祭祀讨好灶神;另一方面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免招致祸患。……禁忌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起到“劝人为善,使人重慎”的作用。朝廷设太史令一人,“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在民间,禁忌以巨大的约束力影响着百姓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禁忌无所不在。此外,汉代笃信择日之说,认为时日与吉凶祸福紧密相连。当时专门从事占候卜筮之人,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历家、天人家等等,人们统称其为“日者”,《史记》专列《日者列传》记述其活动事迹。

——摘编自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举不再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读书人逐渐放弃了对文昌神的信仰。……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颁布了一系列办法、条例以限制社会中的迷信活动,并督饬警察机关践行。跳大神、巫蛊等迷信活动随政府禁令而得到控制,贵州仁怀“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辽宁凤城自设巡警后“不时捕治,巫风渐息矣”。……(民国时期)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包办婚姻开始被自由恋爱取代,因此,青年男女也不再祭拜月老。时人发出感叹:“今日红线多不用,由他男女自成亲。”

——摘编自赵英兰等《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材料三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习俗,是农村传统文化的灵魂。民间信仰具有世俗性、现实功利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国家治理不可忽视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正面积极作用,通过宣介引导,以提高民众道德水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丰富节日庆典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振兴。

——袁方明《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兼论中国人的信仰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间信仰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民间信仰积极因素的意义。
2021-12-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