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 道试题
1 . 董仲舒提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二者的主张
A.与传统儒家思想根本不同B.在"德政"方面明显对立
C.有利于统治者施行"仁政"D.分别吸收了道、佛的思想
2 . 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
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陆九渊“发明本心”“易简工夫”的修身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他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表明陆九渊
A.具有济世情怀B.主张“格物致知”
C.劝导追逐名利D.宣扬“心外无物”
4 . 鹅湖之会时,如果向陆九渊请教做学问的方法,他的回答应是
A.尚学,学以致用B.天道酬勤,博学笃行
C.注重内心的涵养功夫D.注重实践,致良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这一观点出自
A.董仲舒B.程颐C.朱熹D.王阳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守仁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据此可知,王守仁
A.认为知与行都源自天理B.主张知行一体与内心反省
C.倡导用良知指导社会实践D.秉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国史十六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与友人郊游,友人质问:先生以为“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这些花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相干?他回答得很肯定:“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里的“他”是指
A.朱熹B.王守仁C.王夫之D.顾炎武
8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民主”思想
9 . 《朱子语类》记载:“或日行月之旁,月行日之旁,不相掩者,皆不蚀。唯月行日外,而掩日于内,则为日蚀;日行月外而掩月于内,则为月蚀。所蚀分数,亦推其所掩之多少而已。”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
A.朱熹思想中蕴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B.朱熹用日食月食解释“存天理,灭人欲”
C.朱熹能够科学地解释日食月食现象D.观察日食月食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