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戏剧梗概如下:

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睡梦中遇见一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城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京城。柳梦梅在京城应试后考中状元,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 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019-04-23更新 | 320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南宋以后儒学的地位又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新思想系统”
A.与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对当时社会转型影响巨大D.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2021-01-29更新 | 13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6 .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容,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我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摘编自《原法》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学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
7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2016-11-27更新 | 657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D.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2019-03-02更新 | 268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2018-10-18更新 | 390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2017-02-24更新 | 538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