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文化土有失调整,就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上的国耻,也许可以说是起于鸦片战争,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国耻、却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儒家思想之正式被中国青年们猛烈地反对,虽说是起于新文化运动,但儒家思想的消沉、僵化、无生气,失掉孔孟的真精神和应付新文化需要的无能,却早腐蚀在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学者对文化的反思,其中蕴含了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9-03-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古代儒学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 .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明末李贽的哪些主张体现了反封建礼教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2)据材料并结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汤一介教授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8-12-1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5 . 思想随时代的发展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在某些地域“发生压倒一切的影响”。徽州地区出现“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在世俗层面上,商业习气已冲垮“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一大批士人科举无望转而与平民阶层结合,冲破传统贾儒观而进入商人群体。

明中叶以前的商人活动很难为自己的盈利欲找到合适的道德理由。明清启蒙思想家尝试并成功地使宋明的“理欲对立观”转向了“以欲为本的理欲统一观”,不遗余力地试图为“人欲”正名,找到合法的外衣。但他们并未完全取得独立之地位,往往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摘编自段江波等《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时启蒙思想家所持的态度。举例说明“士人与平民阶层结合”对当时中国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二中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8-11-2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高邮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选修)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借此批判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是关于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相似原因。
(2)阅读材料二,围绕“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
2018-11-1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某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孔学说忠孝,道中庸,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行。……”

——梁启超《中国思想史上的儒学统一时代》

建元五年(前136年)复置五经博士。公孙弘以治《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而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五经立为官学,民间不禁讲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从儒家角度来看,汉代以来,作为中国本土主流思想的儒学发展出现了某种中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家学说的复兴,同时也是中国本土主流传统的复兴。宋明理学道统说的意义就在此。

        ——陈来《宋明理学:为往圣继绝学》

梨洲(黄宗羲)贵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说明。
要求:1.主题明确。2.运用材料说明的基础上,可自行添加不超过两个论据(也可不加)。3.表述准确,逻辑清晰。
2018-11-15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现象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12世纪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18世纪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可以任选一个特定时段历史现象拟定具体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技巧演练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于国史,若细心留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项,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人类历史之演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6-07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16世纪始,人类社会开始从国别的、地域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在西方和东方文明内部都先后生长出现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世界历史”的因素,并按照体现着这一总趋向的各自特殊发展道路而走向对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在中国,从明代嘉庆初至清道光二十年,即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正是一个使古老文明汇入世界历史的特殊发展时期,它既体现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灵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因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既往的特殊性而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道路具有格外“坎坷”的中国特色,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