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苏格拉底已经开始区分自然法和人定法,并认为两者都是正义的表现。他主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本性统一的,但自然法是神的法律,高于人定的法律。他说:“我服从他人的意见,我更服从神的命令。”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人定的法律B.追求自由平等C.推崇自然法精神D.强调德行修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苏格拉底说过:“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思维B.强调道德的相对性
C.反对追求财富D.重视人的尊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4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文化突破发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材料中“轴心时代”(     
A.巨量影响后世的思想诞生B.东西方哲学同时期成熟
C.政治治理理念有巨大进步D.社会全面转型得以实现
2022-11-28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苏格拉底认为,“好的生活”必然始于对德性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识,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凭借理性与言辞认识自己的灵魂所本有的德性。这一认识
A.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B.表明美德成为雅典社会主流思潮
C.有助于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D.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6 . 如表是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的一些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它们都
古希腊学者主张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逻各斯”是追求关于“善”的理念,是心智中的最高级思维
A.强调知识的重要性B.推崇公德的构建
C.提倡人文主义精神D.蕴含理性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苏格拉底在论述雅典政治时认为,执政官并不是那些天生的贵族,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
A.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B.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
C.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D.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质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苏格拉底在与普罗泰戈拉辩论中,通过对智者“可以传授”德性的质疑,否定了智者所传授的那种讲辩论、挣钱术等“技艺”和“知识”。他认为那根本不是关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真正“知识”,智者的“传授美德”的教育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美德教育”。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推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强调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重要
C.否定了智者学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D.深刻揭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在继承尚周“明德镇罚”思想以及春秋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作为德治的主体,其政治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作用。孟子遵循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没有完全否认法治的作用,只是强调德治才是治本之举。正因如此,儒家主张教而后刑,强调对臣民道德教化的作用,视“明德慎罚”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都把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作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利用统治权威将道德伦理入法实行儒家伦理法治化。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柏拉图认为,为了要达到善,必须有知识。只有掌握了智的人才能够有智慧的治理好国家。法律的目的在于追寻美德,培育有德性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为了达到政治的至善,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一个城邦治理应该以公正的法律为准绳。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必需的和有用的知识,还要着眼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公民能否实际地成为守法的公民,主要是看公民是否县有相应的美德。道德之治成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和理想,而法治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和理想的必要手段。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西古代德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西古代德治思想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如此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根据自然目的与自然能力相适应的道理,可知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生活状态。下列各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人要注重实利,忽略道德B.人要放弃现实生活的幸福
C.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D.人要树立顺应自然的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