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苏格拉底《申辩篇》:“雅典同胞们,当年我接受你们推出的将军的安排,坚守阵地,不怕牺牲。如今上帝委派了哲学任务给我,让我去认识我自己,去认识其他人。如果我因惧怕死亡而不遵照神谕指示,那真应该被告上法庭。”这段话反映了他(     
A.怀疑雅典民主B.否定绝对权威
C.坚守思想自由D.捍卫神灵本位
2023-0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苏格拉底在与智者高尔吉亚讨论法庭的辩论艺术时指出:修辞和论术本在于征服听众的“灵魂”,使其“灵魂”变得更为健康,但由于智者们缺乏对“人是什么”“认识自己”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度思考,反而使论辩艺术成了毒害灵魂的“药”。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注重人文主义的理性发展B.反对将辩论艺术运用于法庭
C.强调司法审判要符合民意D.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角度追求。这表明古希腊
A.创造了辉煌的文化B.哲学发展有永恒性
C.具深厚的人文意蕴D.自然哲学不断发展
2022-04-12更新 | 12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苏格拉底曾说:“决不该让年轻人听到诸神之间明争暗斗的事情(因为这不是真的)。如果 我们希望将来的保卫者把彼此勾心斗角、耍弄阴谋诡计当作奇耻大辱的话。我们更不应该 把诸神或巨人之间的争斗,把诸神及英雄们对亲友的种种怨仇作为故事和刺绣的题材。” 表明苏格拉底
A.蔑视神灵权威B.求真精神强烈
C.倾向思想专制D.注重道德教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柏拉图学院门口写着“不习几何者不得入内”。这说明古希腊哲学
A.具有科学因素B.反对人文主义C.重视天人关系D.宣扬无神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希腊早期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研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这说明苏格拉底意在
A.开创一门新的哲学研究领域B.重塑社会道德以挽救城邦危机
C.强调理性从而反对智者学派D.把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没有认错妥协,自愿选择死。这
A.是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权威性B.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C.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D.证明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2021-08-2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分析哲学家柯亨论述了人性的三个事实:一是,人具有理性特征;二是,人在历史环境中的遭遇是匮乏的遭遇;三是,人类的智慧使其能够改善所处的外部环境。

——摘编自《柯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近代史所学知识,就材料中柯亨关于人性的三个事实,从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0-12-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在继承尚周“明德镇罚”思想以及春秋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为政者作为德治的主体,其政治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作用。孟子遵循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没有完全否认法治的作用,只是强调德治才是治本之举。正因如此,儒家主张教而后刑,强调对臣民道德教化的作用,视“明德慎罚”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历代儒家的德治思想,都把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作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利用统治权威将道德伦理入法实行儒家伦理法治化。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柏拉图认为,为了要达到善,必须有知识。只有掌握了智的人才能够有智慧的治理好国家。法律的目的在于追寻美德,培育有德性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为了达到政治的至善,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一个城邦治理应该以公正的法律为准绳。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必需的和有用的知识,还要着眼于培养公民的美德。公民能否实际地成为守法的公民,主要是看公民是否县有相应的美德。道德之治成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和理想,而法治则是达到这一目的和理想的必要手段。

——摘编自陈立滢《中西古代德治思想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西古代德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西古代德治思想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古希腊公民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追求思想自由,崇尚人的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