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2022-11-21更新 | 864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D.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2022-06-14更新 | 933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022-03-29更新 | 1809次组卷 | 4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

材料一   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二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人类整体发展在外交方面所做出的的贡献。
6 . 1919年2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四十八》说:“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曰诗云’”。其用意在
A.批判清朝幻想回归闭关自守B.主张完全摈弃掉旧思想观念
C.对全盘西化主张持反对态度D.响应“走俄国人的路”的号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B.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2022-01-21更新 | 212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0-2011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B.批判封建伦理,提倡民主科学
C.学习西方文化,建立民主共和国
D.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延聘新文化运动领袖如陈独秀为文科长,聘胡适为教授,同时请来思想守旧而有真才实学的刘师培、辜鸿铭担任教授。此举表明蔡元培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践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D.努力创建世界第一流大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准备发动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国家政体与社会性质的视角解释“部分的成功”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简要评价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