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2019-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 .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凸显,思想解放刻不容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传统心态,并指出这种传统心态被逐渐打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客观进步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及其特点,指出采用这种宣传的决定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醉心欧化”的代表性事件,并分析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过于盲目”的客观因素。
(5)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
2019-10-28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
3 . 清末民初人杨度在1915年发表的《君宪救国论》中这样写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他之所以如此认识,是基于
A.为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张目
B.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判断
C.对工业革命进程的深刻反思
D.对共和制度与帝制的科学比较
2019-10-25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1902年后,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接受Science译名改变的大潮流,用“分科之学”的“科学”来取代“格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A.知识系统的现代化转型
B.程朱理学适应近代需要
C.从仿效欧美到以日为师
D.科学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2019-10-24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是那样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李大钊针对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导致“中国的状况依然那样黑暗”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

——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

——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人创新文学之论”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
7 . 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反映了思想启蒙运动和社会大变革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8 . 启蒙运动

有学者认为东方近代启蒙运动受西方影响,具有外发性的特点,缺乏思想文化基础;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具有原发性和内生性特点,有近400年的思想文化基础。

东方的启蒙运动往往被救亡主题取代,西方的启蒙运动则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问题
(1)西方启蒙运动“近400年的思想文化基础”具体指什么?
(2)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如何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东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特点?
2019-10-15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12月3日 《每日一题》一轮复习-近代维新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比较
9 .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周——《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
2019-10-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课内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4.12)
10 .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此处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弊端
B.资产阶级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
C.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D.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