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承接梁启超的新民说传统,认为国之强盛,在于民德、民风、民力。欲救亡图存,不在于有多少为国捐躯之烈士,而是改造国民性,造就一大批笃行自好之士。这表明
A.爱国主义成为当时主要思想B.陈独秀意识到培养国民的意义
C.《新青年》深受新民学说影响D.为国捐躯对救亡图存没有必要
2 . 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共同反映了
A.孔子权威已经丧失B.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
C.国民意识开始勃兴D.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认为:“孔教的教义,乃是叫人忠君、孝父、从夫。无论政治伦理,都不外这种重阶级尊卑的三纲主义。”据此可知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 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2021-01-29更新 | 588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O中学2012-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这表明
A.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B.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广泛D.封建思想地位被彻底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
2021-01-08更新 | 97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2021-01-02更新 | 267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的大有人在,其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B.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D.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2020-12-25更新 | 501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0 .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2020-12-01更新 | 1795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复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