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化”。胡适旨在(  )
A.否定中国固有文化B.全盘移植西方文化
C.采取折衷调和态度D.创造中国新的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信。”这表明陈独秀
A.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B.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C.倡导文化平民化D.认识到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3 .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系列杂志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这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改变   ②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
③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   ④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0-05-01更新 | 260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创办“新潮社”主张思想革命,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正是这一改造国民性思潮激发的民族主义,在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侵略权益的刺激下,成了支配激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机。在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就将学生数增加到1695人,1918年,又增加到2001人,1919年春季学期就招收了2413人。

——摘编自彭平一《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

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指责胡适等人要建立的现代中国学术“没有任何继承”,这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误判。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由于它通过教化方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民俗、家规、乡约中,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持久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断非轻易能够割断的。

——摘编自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中可以支撑其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2020-04-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5 . 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义。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乎?”这表明他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
2020-03-24更新 | 1011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不断演变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中,“华夷之辨”一直是区分中原群体和周边有待 “教化”群体的重要概念。1643年钟始声编纂的《辟邪集》则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鸦片战争前后,“夷”的用法更是成为中英交涉争议的焦点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但直至,895年,邓华在上光绪书中仍称列强为“外 夷”。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致,彻底击碎了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 夷之辨”的观念,从而缘发出了解西方的强烈愿望。但在很长时间内,绝大多数国人仍 然只承认西方不过是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略比中国高明,而不愿正视清王朝上层建设的 落后。

——杨理沛《严复话语中的“西方形象”》

材料三   中国的西方形象是中国时西方的形象诠释,也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晚清西方形象背后包含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观念代表着晚清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民族国家的设计,它预示和启迪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规约了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罗爱华《晚清西方形象研究导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初期清政府对西方称谓由“夷”变为“洋” 的本质及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国人的西方形象提炼观点,并从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这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2020-02-18更新 | 260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泰兴一中高二上限时训练(二)历史试卷
8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6年,陈独秀撰文称:“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陈独秀意在
A.主张发展科学B.弘扬民主权利C.进行文学革命D.传播马克思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2020-01-17更新 | 89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八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