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1923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
A.解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B.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D.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彼特拉克呼吁人们要热爱尘世生活,认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城市和社会。他在《歌集》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爱情的美好。……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现世生活的幸福美好。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启人的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3 .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言论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4 .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胡适认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有几次文艺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唐代一批伟大诗人的出现,与此同时的古文复兴运动,以及作为印度佛教的中国改良版的禅宗的产生——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复兴。11世纪的伟大改革运动,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 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二   我说我们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年前——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材料三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材料四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基于文化现代化的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中国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什么?据材料三,理解这场运动为什么叫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所“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5 . 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
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
C.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
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深刻剖析中国社会
B.主张发扬传统文化
C.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2019-10-17更新 | 15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2)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
(3)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4)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8 .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周——《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
2019-10-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尽带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019-10-01更新 | 206次组卷 | 19卷引用:赣南师大附中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讲述一个五四新女性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指出人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生活。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B.新式婚俗成为社会主流
C.新思想宣传方式日趋大众化
D.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