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的精英都是反封建、反传统礼教的斗士,而没有一个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人权斗士。”此观点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在反封建上具有彻底性B.没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C.缺乏对人民主权的宣扬D.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D.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2020-01-10更新 | 76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9年8月1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了以“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通过会议的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初步总结出有可能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影响最大的十大关键词:“革命”、“民主”、“科学”、“民族(国家)”、“进化(进步)”、“自由”、“平等”、 “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


从上述十大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有识之士为国家寻找出路而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启蒙知识分子在启蒙者和救赎者的双重角色中,所追求的现代理念和现代制度,以及现代文明,最终在‘救人’与‘救国’的双重诉求中走向‘国’”这是中国近代启蒙和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救亡的目的性导致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启蒙者的政治信念,没有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精神,而是使之服从于救国的政治情怀,把它用作达到外在治国平天下政治目标的工具。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看法,并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5 .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对孔子保持尊敬,既是礼敬中华文化、重建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也是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心愿的具体表现,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那个圣人是孔夫子,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决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伏尔泰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二十世纪开始,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当地时间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

——新华社伦敦2015年10月22日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伏尔泰为什么极力推崇孔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孔子是如何被作为“敲门砖”而使用的?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了孔子的偶像形象,这场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B.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
C.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2019-12-21更新 | 144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指出一种特点即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B.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D.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