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28次组卷 | 5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则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中外近代发展历史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人类要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发展的苦酒,就必须重视推进人的现代化。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1923年,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改编自《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围绕“人的现代化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关系选取角度,自行拟定一个题目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02-24更新 | 6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虽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5 .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6 . 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进化论”的影响
B.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2016-11-27更新 | 1575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