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

材料二

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2月召开,会上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否则德国将退出国际裁军大会。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最激烈地进攻上海的时候,任何人都已明白,国联十多年的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消失殆尽了。

——摘编自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希特勒的伎俩是,他多年来一直向德国人民表示,他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而保证德国国防的最好办法就是重整军备。筹备多年,193222日首次召开的日内瓦世界裁军会议为达成国际裁军协议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尽付流水。各国(包括部分小国)都寸步不让地坚持本国利益,决心要保证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安全,这击碎了任何达成普遍协议的希望。

19331014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联。退出后马上举行了一次公投。公投的官方结果是,95%的选民支持希特勒的行动,这大大提升了希特勒在德国人民心中的威望。希特勒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扩张了陆军和空军,进入了非军事区却毫发无伤,英法不准备和德国兵戎相见。

——摘编自【英】伊思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泰勒【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裁军的努力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希特勒成功实现法西斯扩军备战的主要原因。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33年到1935年,苏联先后同美国、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7月起,苏联同罗马尼亚、蒙古、中国等邻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苏联与法国及法国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和《苏捷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一方如受到侵略威胁时,彼此应立即给予援助。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且成立伪满洲国后,苏联公开宣称将不改变绝对不干涉政策。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铁路的权益出卖给伪满洲国。同时,苏联还在库页岛石油开采和渔业协定上对日本作出了让步。苏联还派遣志愿军人直接到西班牙和中国抗击法西斯侵略者。1938年,在德捷危机期间,苏联多次明确表示,坚决履行苏捷条约的义务,支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自卫。苏联认为,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就是纵容侵略,就是策动战争。因而就是把它变成世界战争”。

——摘编自郭美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1938年10月苏联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采取上述外交举措的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918日,英法领导人在伦敦举行会谈,法国总理达拉第指出:“德国的真正目的是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向东方进军,罗马尼亚是下一个目标,结果是德国很快成为欧洲的主宰,并过身来对付法国和英国”。张伯伦在15日与希特勒的会谈中,已经得到了希特勒关于这将是德国最后一个领土要求的保证,张伯伦同意做出了某种让步,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人占人口半数以上的所有领土割让给德国,英国同意参与“一项使新的捷克斯洛伐克边界不受无端侵犯的国际保证”。然而,事实证明希特勒只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他提出了更过分的领土要求。

法国人极力主张勇敢地面对独裁者,而英国人——他们既怀疑法国的军事实力,又对本国实力不抱幻想——则倾向于进一步安抚德国避免战争。并且英方获悉“苏联现有的三十个步兵师及大批机械骑兵部队、坦克部队和空军部队在西线做好了干涉的准备”……在法国国内,政府由于受到反战团体的攻击以及军方失败主义情绪的影响也产生了动摇。……当接到希特勒前去慕尼黑参加会议的邀请之后,英法两国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为自己又一次避免爆发战争所做的努力感到欣慰。

——摘编自于婧《二战前英法在绥靖战略上的分歧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在苏台德地区问题上的分歧,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待苏台德地区问题的结果及其影响。
2023-03-26更新 | 25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默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地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3)试从材料三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具体史实。
2022-07-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英美两国的合作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巴黎和会)开始后,法国代表团就提出了一整套削弱德国的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有二。首先,法国借口“安全保障”,要求把莱茵河作为法德之间的边界——这是法国几个世纪以来所梦寐以求的,并在莱茵河左岸建立一个同德国分离,且又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其次向德国索取巨额的战争赔款.……虽然“老虎总理”为首的法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面对美英两国的共网抵制,仍未能实现法国的全部意图。……尽管《凡尔赛和约》未能满足法国的一切要求,但它的许多条款还是让法国颇感满意。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体随合作旋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三 战后欧测,随着共同敌消失,英国与苏联的战时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原有矛盾变得再度尖锐起来:英苏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在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以及东欧的形式的变化,都使英国越来越倾向于将苏联看成是国家安全和欧洲和平的主要威胁。但是,面对崛起的苏联强权,英国深知自身己无力应付,它也不能依靠羸弱的欧洲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联合美国以遏制苏联。

——梁军等《冲突与合作:霸权转移视野下的现代英美关系考察(1914194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对德国问题的处理态度,并说明《凡尔赛和约》是如何“让法国颇感满意”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39年—1942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苏由战时联盟走向战后对抗的原因,并例举二战后初期英国“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两项措施。
2022-05-2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根据所学,概括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
2022-05-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42 经济危机与走向世界大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月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益严峻。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应对未来必然要发生的同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着手在西部采取一系列行动。

19399月至1940年召开,苏联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或“最后通牒”,或公然占领。先后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的一部分领土及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纳入自己的版图,扩展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西部边界150400公里,建立起所谓的“东方战线”。

建立“东方战线”后,沿新国境线构筑新阶线的进度却“迟缓得令人不能容忍”,苏德战争爆发几天之后,苏军统帅部更惊讶的发现这些“东方战线”地域的居民把德军当作“解放者”看待,对苏联抱着冷淡和不合作态度。

当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实行军事侵略时,社会主义苏联却用军事行动或武力威胁扩大疆界,大大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人民中的形象。在英法的挑唆下,国联大会开除了苏联的盟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影响。
2022-05-2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希特勒德国开始崛起,为保证列宁格勒和西北边境安全,掩护苏联波罗的海侧翼和保护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苏联向芬兰提出一系列领土要求和其他诉求,但大都被拒绝。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获得保证的苏联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随后国际联盟开除苏联,一些西方国家查封了苏联的财产,英法两国则向芬兰援助了大量武器装备。芬兰虽在战争初期重创苏军,但最终抵挡不住苏联的攻势,而苏联也无力吞并芬兰。根据1940年3月两国签署的《莫斯科和平协定》,苏联获得共计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该地建立“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作为其加盟共和国,列宁格勒的安全暂时得以保证。战后,苏德两国的冲突隔阂逐渐扩大,最终德国拉拢芬兰于1941年6月发起了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战争也让苏联与西方英美国家的关系变得紧张,在之后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国家时,苏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二战结束后,芬兰的外交始终以和平中立为准则,在苏联和西方国家充当“桥梁”的作用。

——摘编自张涵轶《试论苏芬战争中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芬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芬战争”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1月,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推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施其对外侵略计划。1934年,苏联和法国共同拟就的集体安全体系——《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法国外长巴尔都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持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则积极支持。德国蓄意进行破坏,始则叫嚣《东方公约》意在包围德国,当苏、法两国表示不反对德国参加后,它又声称在军备平等的权利恢复之前拒绝参加任何国际安全体系。德、波两国拒绝参加,使《东方公约》难以缔结。193410月,巴尔都被法西斯雇佣者刺死,继任外长赖伐尔在推行“大联盟”外交时,把意大利放在主要位置上,进一步给《东方公约》蒙.上阴影。在多边条约不可能缔结的情况下,苏、法于193552日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区后,法国又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条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公约》无法缔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方公约》未缔结的影响。
2022-04-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