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9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制天命而用之”B.“以法为本”C.“尚贤”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 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周年,电影《孔子》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隆重开机。假如你是电影的历史顾问,以下有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准确的是
A.孔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与“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
(2)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利益,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柏拉图认为直接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孙弘(前202-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公孙弘。于是,他西去长安,到主管征碎的太常街署参加对策。在这次对策中,他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融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糅合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水,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对策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公孙弘的思想。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7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2017-12-01更新 | 318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8 .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
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10 .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下列属于其教育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B.克己复礼C.民贵君轻D.有教无类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