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76 道试题
1 . 生物学研究常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来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下列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方法或原理匹配错误的是(       

选项

科学成果

科学研究方法或原理

A

细胞学说的建立

完全归纳法

B

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演绎法

C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D

种群数量“S形”增长

建构数学模型

A.AB.BC.CD.D
2 . 研究员陈日胜发现了一株耐盐碱的野生海水稻,但其存在产量低、米质差等缺点。2016年,研究人员利用杂交育种等技术,多次实验,培育出高产海水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盐碱条件会诱导野生海水稻发生适应性变异
C.利用野生海水稻培育高产海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该高产海水稻培育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下发生定向改变
3 . 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
(K-N)/K0.900.750.500.25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K-N)/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
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
4 . 发酵工程逐步完善和发展,发酵产品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过程中培养基和设备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B.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发酵罐内的发酵
C.通过发酵获得的单细胞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
D.利用大麦和酵母菌发酵生产啤酒时,大部分代谢物在后发酵阶段生成
5 . 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一种人肠道病毒。为制备抗EV71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用小鼠进行实验。抗原的选择和制备过程为:将EV71灭活病毒、EV71外壳蛋白VP1和VP2、非EV71蛋白注射到小鼠体内,多次免疫后,取上述各组小鼠的血清和未免疫小鼠血清,测定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1)EV71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_____(填“是”或“不是”)单一抗体,据图分析判断依据是_____
(2)制备抗EV71单克隆抗体时,选用_____免疫的小鼠的B细胞效果最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图如下:

(3)相比较植物细胞,诱导融合动物细胞特有的方法是_____,融合后将获得_____种细胞(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的情况)。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目的是获得_____。将其接种到96孔板,进行_____培养和_____,目的是获得_____
(4)图中体外的扩大培养,是从_____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的方法是_____,该单克隆抗体具有的优点是能准确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识别,并且可大量制备。
6 . 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 pH 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A_ bb

A_ Bb

A_BB、aa _

表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F₁ 全部是淡紫色植株,则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则 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₁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占_______
7日内更新 | 155次组卷 | 7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生物试题
7 . 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为加强对蝗虫的防治,科学家对蝗虫的种群特征、迁飞等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分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科学研究发现当少量散居型的蝗虫聚集后,它们后腿的某一部位相互触碰时,会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引发蝗虫聚集,4VA属于_____信息。
(2)图1是某区域在若干年内发生的111次蝗灾的月份统计图。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对气温、降水量变化与蝗虫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

图1、2的描述属于_____模型。据此模型分析,________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3)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对散居状态的蝗虫控制效果较好。某科研小组通过在试验田放养鸭子研究对蝗虫的控制。下表为某段时间内植物和蝗虫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鸭子可捕食蝗虫和试验田中植物,该时间段内系统无有机物输出。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植物

108

75

21

58

蝗虫

7

10

1

3

鸭子的同化量为_____kJ,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农业生产中采用牧鸭治蝗时还应考虑到鸭子对于生存环境、水源的要求、鸭子的数量等因素,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4)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利用蝗虫等昆虫的专性寄生生物蝗虫微孢子虫来防治蝗虫,与化学农药防治相比,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2点)。
8 .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情防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所示某科研团队运用基因工程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过程。质粒中lacZ基因编码的酶可以分解X-ga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目的基因时,首先提取新冠病毒的RNA,再通过____过程获得cDNA(互补DNA),并可借助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图中的片段,PCR的原理是____,其中引物的作用是____,若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DNA扩增n代,则共消耗____对引物。
(2)图中过程①有两种限制酶选择方案(注:图中几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末端不同):方案一:选用BamHI一种限制酶:方案二:选用____两种限制酶: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的原因是既能防止质粒和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又能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的正向连接。
(3)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之前,需要用一定浓度的Ca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____。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时,须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加入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挑选出____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获得大量目的菌。
9 . 2022年1月7日,马兰里医学中心成功将猪心脏移植到一名57岁的心脏病患者身上,虽然这颗心脏仅仅存活了2个月,但仍然为异种器官移植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观的数据。为了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研究者借助CRISPR/Cas9技术对移植的猪心脏进行了基因编辑。CRISPR/Cas9系统主要由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两部分组成,sgRNA可引导Cas9蛋白到特定基因位点进行切割、其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gRNA通过与目标DNA序列互补配对引导Cas9蛋白到位
B.有时sgRNA会因错误结合而出现“脱靶”现象,一般sgRNA序列越短,脱靶率越低
C.Cas9蛋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D.可以通过设计sgRNA,靶向猪心脏的某个抗原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实现基因敲除
10 . 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
(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型蝗虫。若一只粉红椋鸟每天摄入蝗虫约180只(约含能量2870kJ),假设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且粪便量很少,则该鸟正常情况下从中获取的能量值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74kJ。
(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
①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②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③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蝶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④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