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5 道试题
1 . 水稻矮缩病毒(RDV)可借助叶蝉侵染水稻。研究者对三种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1)RDV与水稻种间关系是____;叶蝉通过取食水稻获得水稻同化的____,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____
(2)利用携带RDV的叶蝉(带毒叶蝉)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带毒水稻作为实验组;用____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对照组水稻。将15头饥饿处理的叶蝉接入图1装置两株水稻的中心点,统计水稻上的叶蝉数量,结果如图2。

图2体现出不带毒、带毒叶蝉对水稻的取食偏好分别是____
(3)研究发现,RDV感染使水稻释放两种挥发性物质E和H。将叶蝉置于图3a所示的四臂嗅觉仪的中心,其中一臂连接气味源,统计一段时间内叶蝉在四个区域停留的时间,如图3b、c。

①据图3b、c分析E、H对叶蝉的作用____
②现有无法合成E的突变体甲,无法合成H的突变体乙。利用图1装置设计实验验证“RDV通过诱导水稻产生挥发性物质影响叶蝉的取食偏好”。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请依据图3结果,预期本实验结果____(选择字母填于表内)。
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
b.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多于右侧水稻
c.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少于右侧水稻
(4)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会影响叶蝉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RDV对水稻和叶蝉的影响有利于RDV在水稻间____和繁殖,这是____的结果。
2 . F基因突变可引发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以下图1为该遗传病的家系图谱,图2为用限制酶M处理家系成员的F基因后,进行电泳的部分结果。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的F基因序列中存在一个限制酶M的酶切位点
B.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Ⅲ-1的F基因经M酶切后电泳检测结果与I-2一致
D.若Ⅱ-1与Ⅱ-2再生育,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3 . 我国科学家将小鼠(2N=40)的一条5号和一条4号染色体首尾连接,成功得到染色体连接的杂合小鼠。该小鼠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连接后的染色体能够传递给后代小鼠。关于该染色体连接小鼠,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细胞中含有20对染色体
B.不能产生功能正常的配子
C.基因数量和排序发生改变
D.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4 . 下列实验中不需要植物细胞保持活性的是(  )
A.观察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观察低温处理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C.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D.以菊花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5 . 我国科学家利用红鲫鱼(2n=100,RR,字母代表染色体组)与团头鲂(2n=48,BB)进行育种,首次实现在脊椎动物中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亲本杂交形成多倍体(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杂交多倍体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B.杂交种1不育,因此对自然环境中的鱼类资源干扰较小
C.推测杂交种2可能产生了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的配子
D.杂交种3的获得说明杂交种2与团头鲂不存在生殖隔离
6 . 糖皮质激素(GC)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抑制免疫等作用,临床可用于缓解化疗的副作用等。为评估GC对肾癌发展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GC的分泌受________轴的分级调节,GC可通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糖异生途径)来升高血糖。
(2)PGC-1为糖异生途径的关键因子,K9是一种转录激活因子。推测GC通过K9激活肝脏的糖异生途径。研究者用GC处理野生鼠和K9基因敲除的模型鼠,测定肝脏细胞相关蛋白水平(图1)。结果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该推测。
(3)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常与miRNA有关,其中miR-140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研究者收集了临床上74例肾癌患者相关数据(图2),结果显示_______;此外,肾癌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表明,miR-140能够促进其增殖,据此说明miR-140是肾癌的一种促癌因子。miR-140可与K9mRNA结合而抑制其发挥作用,在上述肾癌组织样本中miR-140与K9的含量呈负相关,且肾癌组织中K9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据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K9为肾癌的抑癌因子。
(4)体外培养肾癌细胞进行实验,进一步确定了miR-140通过抑制K9而促进肾癌发展,部分结果如下表。组3的处理为_______

组号

处理

细胞数量

迁移程度

侵袭情况

1

生理盐水

+++++

+++++

+++++

2

miR-140抑制剂

++

++

++

3

++++

++++

++++


(5)结合本研究分析,将GC用于肾癌治疗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____
7 . 果蝇3号染色体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片段颠倒(倒位)。调查某山脉不同海拔地区野生果蝇种群中三种不同倒位变异(ST、AR、CH)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研究者推测温度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ST

AR

CH

低海拔

53%

32%

15%

中海拔

30%

48%

22%

高海拔

5%

71%

24%

A.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果蝇无影响
B.据表可知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
C.不同温度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
D.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 . 为研究农药残留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利用萘乙酸处理蚕豆根尖。观察根尖染色体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B.染色体会被碱性染料甲紫染成深色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都观察不到染色体D.该细胞染色体可能发生丢失
2024-04-08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统测生物试题
9 . 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如图所示。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交换的部分大小可不相等,位置随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图所处的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两个环状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上述染色体互换造成后代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D.若该个体基因型为Ee,则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EE
2024-04-08更新 | 28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统测生物试题
10 . 鹦鹉的性别决定为ZW型(ZW为雌性,ZZ为雄性),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决定机制如下图1。某实验小组进行鹦鹉杂交实验,其过程如下图2所示。
   
(1)决定鹦鹉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______定律,相关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毛色。
(2)甲、乙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F1中绿色雌性鹦鹉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_种。
(3)F2中白色鹦鹉的性别是______,出现白色鹦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2024-04-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