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培养装置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放入新的酵母菌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将害虫消灭到K/2以下的数量,可达到较理想效果
2 . I.如图甲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图乙是科学工作者连续20年对该草原的某种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O→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__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3)图乙中该鸟类种群数量第____年最少,第8至第1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型。
II.血球计数板计算题专项训练:
(4)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____个。如果将某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进行计数时,5个中方格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个。

(5)该实验在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计数前先用亚甲基蓝染液对酵母菌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图中____区(填图中字母)5个中方格的活酵母菌数,该区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其中一个中方格如图所示(图中黑色的细胞为被染色的细胞),另外4个中方格的活酵母数分别为12、19、13、16,以此估算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活酵母菌数接近____个。
2023-10-25更新 | 3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期中迎考压轴练生物试题
3 . 图1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ƻ值的变化曲线,图3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的相关研究实验过程。请据图回答: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填“b”“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1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2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____形曲线增长;在第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20年之间,第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降至最低。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__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在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时,取样前应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____。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____(前/后)滴加样液。可采取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
4 .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如下。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组:20mL培养液;
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
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
D组:理想条件。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措施,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经稀释1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个,计数的原则应是_____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借助血细胞计数板,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应是_____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____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5 .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选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α的角度将会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鼠的迁入和迁出):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只/hm2。如果标记物不牢固导致标记物脱落,则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个。实验过程中吸取少量培养液滴加在图中___(选填“a”或“b”或“c”或“d”)处的盖玻片边缘。
(5)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
2024-02-02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6 . 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
C.由图可知,能影响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因素是菌体密度和残糖量
D.菌体的密度检测用的是抽样检测的方法,可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也可借助一定仪器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2023-12-11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生物试题
7 . 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5×108个/mL
B.该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8 . 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如图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是否构成一个群落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体现群落___________结构。根据图中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浮游动物与鲫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并且由于____________(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作用极有可能使该生态系统逐渐远离稳态。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因是____
(4)研究者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对治理后的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0倍进行计数,结果如图。治理后该藻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个/ml。

(5)下表为太湖某区域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数据(单位:KJ·m-2·a-1),其中Ⅰ—Ⅳ表示食物链中不同的营养级,能量X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则表中生物类群V和能量Y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高营养级及其上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生物类群

同化能量

871.27×105

141.1×105

15.91×105

0.88×105

211.85×105

能量X

369.69×105

61.77×105

2.81×105

0.34×105

19.26×105

能量Y

501.58×105

79.33×105

13.1×105

0.54×105

192.59×105

9 . 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选择如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分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1个计数室,计数室所在的中央平台比两侧平台低0.1 mm
B.图 2 中c 所示现象可能是稀释倍数不足,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4或5个为宜
C.该实验需用专用盖玻片,普通盖玻片厚度薄、重量轻、面积小,导致计数不准确
D.操作时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板上,在一侧边缘滴加培养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10 .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一定量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分析得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

(1)以下是该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步骤,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方法要点与目的

初始培养

用天平称量0.1g活性干酵母,放入盛有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培养24h。该过程中摇床的作用是①____

取样与染色

配置②____染液,取稀释后的酵母菌培养液0.1mL与染液按体积比1:1混合均匀

观察与计数

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混合样液,避免因直接滴加样液时在计数室内产生气泡而导致计数结果③____;滴加样液后待④____再计数,以减小实验误差

连续培养与计数

连续培养若干天,每天⑤____取样并计数,目的是保持无关变量相同,减小实验误差

结果统计与分析

将所得数据绘制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2)图1中种群数量先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____,ac段种群数量变化接近____型增长。df段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下降,原因是培养液中代谢废物积累或____。ef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____(选填“大于1”“小于1”或“等于1”)。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某次计数前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按上表步骤取样与染色,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内的菌体颜色和数量如图2所示。若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代表所有中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____个·mL-1
2024-01-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