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都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先生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独特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C.敦煌地位特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它的概念至今仍是模糊的,论家众说纷纭。它的概念到底应怎样界定?

究其实,山水诗主要揭示的应是它所描写的对象和包蕴的内涵,所以应从其所表现的对象或选取的题材上予以界定。因此,我们给山水诗下定义,先要弄清山水的特定含义和适应范围,进而把握山水诗的本质特征。

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它是以自然山水为观照和审美对象的。在歌颂自然山水的同时,传达出诗人对山水的主观感受和美学趣味,使物我同一,从而构成一种自然山水无法达到的美的境界。这种美的境界的构成是通过特定山水中纷繁复杂的形象按照不同的时空顺序,经由作者一定的主观构想连缀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而有层次、色彩鲜明、形态逼真的画面。这里需要细加分辨的是,山水诗表现情绪、构成意境虽也通过的描述,但并非所有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都是山水诗。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人仅仅写景物的纷繁复杂,不特指某一具体的山和水以及相关的景色,因而这样的写景诗与山水诗的写景是截然有别的。由此而言,山水诗的写景与别的写景诗的不同之处乃在于景观是与特定的山水血肉相连,其一切景色全都是具体的山与水的体现。

中国诗歌的分类向来是纷杂的,这当然也表明了诗歌领域的丰富性,在诗的园地上茁长着色彩纷呈的奇花异草;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在不同品类的诗歌界限的分辨上存在着模糊性。如表现自然景物的诗,除了山水田园并举,咏物独成一类之外,似乎就再无别的分类和称谓了。而写景往往又只是当成一种表现手法,并不视为一种诗歌类别的标记。因此,对于某些写景诗的归类就出现了似是而非、无所适从的现象,从这种混淆现象中不能不让人发生疑问,是不是所有有景色或山水描写的诗都算山水诗呢?

我以为尽管有些诗中有山水与自然景色的描写成分,但如果不是把山水景物当成完整的形象,把独立的客体作为审美观照,以使山水景象在诗中呈现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只是把山水成分或自然景观当作表现其他主题的组成或陪衬,只是以客观外物来兴起或负载另外一种情思意绪,即山水景物在诗中失去了它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就不是山水诗了。

山水诗之所以称为山水诗,是因为它的客观表现对象是自然界的真实山水,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景观。它把自然界里真实而具体的山水作为唯一的审美客体。

山水诗当然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真实客观的描摹,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蕴含着一定的主观情愫,是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反馈与外射。当人们在登临山水,纵目自然景象时,会为金波荡漾、涟漪轻泛的湖光水色所陶醉,也会为蜿蜒奔涌、险峻奇伟的山岳峰峦所激动。于是情从中来,发而为诗为歌。而其他类诗歌中的所谓因景生情,只不过是把景当作内在感情外流的一个出口和形象寄托。

概而言之,山水诗无须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否则只能使山水诗的类型含混不清,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为避免这种混淆,使诗歌分类更科学和准确,我们不妨借鉴中西诗学和绘画上的某些概念与提法,将以自然物为审视对象的诗歌分别称为写景(或风景)诗、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等。

(摘编自时志明《山水诗,一个不应模糊的概念》)

材料二:

说到山水诗的创作,谢灵运的功绩自然不容抹煞。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山水文学从附庸蔚为大国,并在题材上成为一种稳定的、影响深远的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谢灵运之前绝无山水诗可言,更不能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已与玄言彻底决裂了。事实上,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不少山水诗。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游性的山水诗,一种是杂糅玄理玄趣的山水诗。

东晋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那种山水与玄言相杂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五言诗,大多是熔山水、玄言于一炉的作品。这些诗的特点,一方面是微言剖纤毫,诗人力求揭示宇宙中那些难以言传的奥秘;另一方面,在微言剖纤毫的时候,一些诗人并没有忘记携笔落云藻,在诗中摄取大自然的色彩之美,在自然物中注入了人的情味,自有一种生意盎然的大自然情趣,说明玄言诗人的作品也不尽是淡乎寡味的。其实,山水与玄言杂糅,乃是东晋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形态,这种情形与魏晋以来玄风大畅直接相关。更明确地说,我国山水诗在晋宋时期勃兴,终至从附庸蔚为大国,实为魏晋玄风从积极方面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由于玄风弥漫朝野,崇尚自然隐逸的思潮召引人们从市朝走向山林湖海,人们在与大自然的频繁接触中,发现游赏山水是体玄适性的理想方式。既然体玄适性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山水,那么,人们在用诗表现这种领悟的时候,自然要借助山水的形象了。

(摘编自李文初《论东晋的山水诗》)

材料三:

盛唐的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东晋的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到了盛唐,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东晋人所能相比的了。另外,从艺术上看,东晋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盛唐山水诗所追求的乃是神似,他们刻画山水,并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诗人以物观物,打破了物我界限,达到了物我浑然为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给山水诗界定概念,首先要弄清山水诗的特定含义和适应范围,在此基础上把握山水诗的本质特征。
B.自然山水表现出来的美的境界难以企及山水诗中传达出的人对自然山水物我同一的主观感受和美学趣味。
C.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是不是山水诗,不是看它繁杂与否,而是看它是否描绘某一具体的山与水及其相关的景色。
D.相较于盛唐山水诗,东晋山水诗还不完美纯熟,这是因为这些作品山水玄言相杂,诗人力求“微言剖纤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具体分类和称谓都不多,这也体现了诗歌在界限的分辨上存在着模糊性。
B.山水与玄言相杂的东晋山水诗是这一时期山水诗的重要形态,这与魏晋以来玄风弥漫直接相关。
C.不仅游赏山水能够帮助人们体玄适性,而且山水形象又能帮助人们用诗的方式来表现这种领悟。
D.只有把“写景”作为一种诗歌类别的标记,才能让一些写景诗歌归类明确,从而避免混淆不清。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不是东晋山水诗的特点的一项是(     
A.记游性B.玄理性C.稳定性D.娱情性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山水诗下一个标准的定义。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1-02-20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李子柒置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框架下,某种程度上将讨论引上了歧路。聚焦传播链条的两端,李子柒现象并不复杂。

对传播者来说,不论是设计好的画面场景,还是出海YouTube,都逃不过自有的商业逻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是生存法则。

对视频的受众而言,第一位的始终是好看,不仅是种种形式感,镜头画面、服饰和举止,还包括通过视频流淌而出的治愈人们心灵的那种安心妥帖的四时有序、自食其力。这与日本导演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流淌出来的力量并无二致。“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数百年前,荷尔德林就以此来反抗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对于21世纪被钢筋水泥围困的观看者而言,李子柒的视频在某个瞬间还原了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成为诗意栖居的寄托。

“我们缺乏新的语言、观点、隐喻,用着古老的过时的叙事在形容新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说。在李子柒的叙事中,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摘编自肖涌刚《李子柒: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材料二:

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日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绘就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她凭借视频在YouTube上收获700多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好莱坞大片中,在漫威构建的超级英雄世界里,出镜率颇高的元素无外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炫酷拉风的豪车战机,或是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家对“先进”一词的认知。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李子柒的故事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与其说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在李子柒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答案。原生态,并非只有“土味喊麦”一种打开方式,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的农家日常,倾注美感同样可以从中找寻到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达。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范荣《田园牧歌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

材料三:

有种看法认为,李子柒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其视频内容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另外,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明吗?

文化传播里有“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但李子柒的故事,何以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其原因在于,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反映的是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李子柒的视频能让外界产生兴趣,让人喜欢看、看得懂,这有利于破除外界对我们的刻板印象。当然,李子柒视频中的场景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有可能是偏颇的。但若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子柒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也有一定启示。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

(摘编自扶青《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制作视频的初衷并非要承担输出中国文化的重任,其出发点是卖货,但把李子柒视频作为文化输出的方式加以讨论,也未尝不可。
B.李子柒的成功说明,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虽然惬意于现代生活的方便,但内心却对田园生活有着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C.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并不能因此说农业文明比工业文明落后,二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示了中国的“落后”的观点,并且作者对此观点都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子柒的视频中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的诗和远方,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B.李子柒的视频受到外国网友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田园诗意有共同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让不同文明实现了对话和交融,使“文化折扣”完全失去了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李子柒的视频成功原因的分析有共同的观点,材料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材料一中的“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之真实使人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B.“在价值观层面与外界达成理解、沟通,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C.“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李子柒般的灵魂,不过被都市的灯红酒绿染灭了诗意!”
D.“诗与苟且,其实只在于自己的心态,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便是什么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在文化输出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