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奥运赛场上,中国代表团收获的不仅是运动成绩,更值得称颂的是选手们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32岁的苏炳添,在职业生涯的晚期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成为首位站上奥运会“飞人大战”跑道上的中国选手。证明了只要努力奋斗,一切皆有可能;35岁的庞伟在退役两年后再度上阵,成为中国射击队的“定海神针”;37岁的吕小军带着一句豪言“我的举重人生没有极限”,在东京书写了不老传奇。

①___________。而在中国代表团中,更多的“90后”“00后”小将汇聚东京,在奥运舞台上开创他们的时代!

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年轻的选手、14岁少女全红婵在女子10米跳台比赛中,以3个满分的表现震惊世界;21岁的张常鸿打破世界纪录,夺得男子50米步枪三姿金牌,堪称中国代表团最大的惊喜之一。

年轻人的舞台②____________,还在于比赛场下面对镜头的热情与自信。中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决赛时,齐刷刷的“哪吒头”惊艳亮相,跑出第六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赢得各国记者点赞;夺得两枚游泳金牌的张雨霏,不论输赢始终笑意盈盈,在面对外媒提问中国选手有没有接受过兴奋剂检查时,小姑娘霸气回应:“中国运动员接受兴奋剂检查的次数是全世界最多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简要梳理上述材料的行文脉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显露,有的含蓄;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的单一,有的多元……因此其间不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这里不妨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印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描。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对淡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款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照烛三才,晖丽万有”(钟嵘《诗品序》)。中国诗歌史,就是各种诗歌体裁和样式起承转合的生命史。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诗歌就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既受到文化深刻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文化,这种影响、反映程度纷繁复杂。
B.北宋文化吸纳历史积淀,不仅百花齐放,文化精神更是独树一帜,直接成就了苏轼的诗歌。
C.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使得诗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D.苏轼通过避俗趋雅、以俗为雅、化俗为雅等手段,使得诗歌内容脱离百姓生活,高雅出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使用比喻论证,论证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生动。
B.文章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展开论证,内容翔实,层次清晰。
C.文章引用赵翼《瓯北诗话》和钟嵘《诗品序》中的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话题,然后举例分析,最后总结得出全文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诗作超过2700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变化万状,反映出北宋文化的绚丽多彩。
B.苏诗尚理,议论题材广泛,大小、广狭、雅俗等都有涉及,连不易觉察的事物也都能考虑到。
C.苏诗将淡雅的追求提高到了审美层次,具有辩证法精神,使北宋诗歌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
D.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其生命至今仍不断变化生长,并将持续为人类提供思想、精神价值。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近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绿色消费?目前国际上关于绿色消费的定义约有30多种,大多指的是要求提供绿色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我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的几个层次的绿色消费中,第一个就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的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由此可见,人们关注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消费质量,是消费对象的绿色、消费效果的绿色、也包括消费过程的绿色。概括起来说,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

绿色消费概念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而提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与人类的消费方式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消费不但实现生产,而且反过来促进生产,同时也影响交换和分配。消费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人类要摆脱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必须从改变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消费模式开始。于是,绿色消费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更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发展绿色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又能够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观念,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消费,必须从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开始。绿色消费行为来源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绿色消费的实现离不开绿色消费意识的确立。消费者应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的。绿色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符合人的健康需要,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生命健康,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推行绿色消费,首先要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因此,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是普及绿色消费的前提。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面对绿色消费的兴起,企业应该由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及时改变技术攻关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责无旁贷。应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推进绿色消费发展。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扩大绿色生产,应该实行多产业、多领域齐头并进的政策。赋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浓重的“绿色”,逐步实现制造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农业生产的无污染化。基础设施、建筑业、商业、现代服务业等,也应当逐步实现“绿色”发展。

(摘编自《什么是绿色消费》)

材料二:

陋习往往与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关,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因素中,所谓非理性消费也在此列。革除陋习不仅要靠法律强制,而且要靠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绿色消费是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或服务。有学者运用排除法对非绿色商品进行了类型化列举;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使用来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原料的商品;生产中涉及对动物进行残酷或不必要剥夺的商品;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的商品。显然,滥食野生动物与这些排除要素完全吻合。又如,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没有合理回收措施的一次性用品、不自觉实行垃圾分类、浪费能源资源等各种不良消费行为,尽管有些并非法律所禁止,但本质上都属于陋习之列。

革除陋习最关键的是引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机制。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绿色发展道路,重点都是放在经济领域并侧重生产环节。实践证明,作为短板的消费领域问题不解决,绿色发展就落不到实处。特别是某些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陋习已到了非革除不可的时候。

绿色消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结合起来,使公众的消费权益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高度地融为一体,同时也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必将得到公众的积极响应。

(摘编自周珂《绿色消费助力除陋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就是绿色消费,它不仅关注消费对象的绿色,还关注消费的过程与效果的绿色,追求消费的质量。
B.绿色消费的概念,是人们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提出来的,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
C.绿色消费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既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水平,也能够使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D.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消费者具备超前的意识、不断学习的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消费方式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安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行动。
B.消费能够实现和促进生产,因此生产与消费要想形成良性循环,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还需要优化消费结构。
C.培育和促进绿色消费,不仅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还要突破绿色产品的供给约束,加强政府的管理、扶持。
D.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们就会自觉改变不良的传统消费观念,杜绝非理性消费,革除陋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绿色消费”范畴的一项是(     
A.购买环保电池B.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C.不吃野生、珍稀动物D.尽量购买耐用品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绿色消费”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不少城市迅速开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不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在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数据共享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安全方面。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8年发布的第十三期网络安全信息与动态周报报道,该周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746个,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约27.8万个。这些数字反映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巨大隐患。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贸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带来更大隐患。而且,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本土企业实力比较薄弱,缺乏相关核心技术。二是在发展规划方面。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大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争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现有政策法规以适应并规范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可能出现无序状态。三是在数据共享应用方面。部分智慧城市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依然存在较大困难,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合作规划和行动框架,与智慧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还不相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运转真正具有智慧,更好服务城市居民。上述问题提醒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循序渐进,加强规划和引导。

健全城市治理安全等级和风险预估机制。设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级,能够有效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确保城市治理的有序性,帮助管理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健全城市治理风险预估机制,是为了预防人工智能“越界”风险将人工智能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危害遏制在萌芽状态。

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与规则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完善技术应用的相关规则不是为了限制技术进步,而是为了让技术合理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涉及的领域广泛而具体,应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各方权贵,保证智慧城市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比如,在智能医疗领域,涉及导诊、诊断、手术乃至护理等多个体系,明确权责不仅可以推动医疗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方式。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也是为了通过技术进步来满足城市居民各方面的需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不能唱独角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让企业开发出更多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工智能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导企业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贸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带来更大隐患。
B.北京等大城市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违背了政策法规,存在争议。
C.公共数据不能开放共享,其价值没有得到利用,是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D.设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级,可帮助管理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B.文章的第一段,概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前提和基础。
C.第二段在论述存在的问题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的第三、四、五段,承接第二段,针对第二段指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B.健全城市治理风险预估机制,将人工智能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危害遏制在萌芽状态。
C.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企间密切配合,政府要加强引导,企业开发更多人工智能技术。
D.明确各方权责,智慧城市建设走上法治轨道,人工智能技术就能融人智慧城市建设。
2020-02-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