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 ①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②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③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 容易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哪些作用。
2024-01-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煮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①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②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没有一棵大树,看不见活泼的人和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1.和原文加点词“什么”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选项是(     
A.“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书,吊着打。”
B.“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C.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D.她原是一个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
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都写到“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处是个散句,请改写成形式整齐、意义鲜明的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11更新 | 4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_______,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_______,变成一条条______,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1)补充文中划线部分内容。
(2)引述林肯对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价,目的是:_____。运用了 _____的写法。
(3)把“她得到了永恒。”分别改为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
2023-04-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
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     ),朱自清有他的(     ),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这一处处山水美景,都是文人们灵魂得以安放的绝佳之境。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山水。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激励;登峨嵋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山水给人的宁静。这感觉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但是感觉自己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请在文中括号里写出恰当的内容,并在横线处写出一句结构相似的句子。
苏东坡有他的(     ),
朱自清有他的(     ),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他所有的城市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年当中有十一个月人们热爱着城市生活,谁也不能触犯它:摩天大楼、香烟小贩、有广角银幕的电影院,和所有无庸置疑地充满着吸引力的花样。而唯一一个对城市没有感情的自然是马可瓦多:至于他心里在想什么,第一因为他从不说出口而无从得知,第二他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并不重要。

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八月就来临了。每逢此时,就会有一次感情的全面变动。再也没有人喜欢城市了,那些直到昨天还塞得满满的摩天大楼、地下道和停车场,突然既惹人嫌又讨人厌。大家唯一的一个念头是越早离开越好,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填满了火车、堵住高速公路,在八月十五日那天所有人都走光了。除了一个,马可瓦多是仅存的没离开城市的居民。

清晨,他出门走向市中心,面前是宽广无止境的道路,没有一辆汽车的荒凉。房屋的外观,从灰色低垂的铁门到每一片百叶窗,就像体育场的水泥阶梯座位一样紧密封闭着。整年马可瓦多都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路当路来使用,也就是说走在马路正中央。如今实现了,而且还可以闯越红灯,穿过对角线,停在广场中间。不过,他心里的喜悦并不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些平常做不到的事,而是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来看所有的东西:马路或像山谷,或像干涸的河床;房屋则是险峻山岭的大石,或礁石的岩壁。

当然,很明显的少了某些东西,不过他所指的不是那些成列停放的汽车,或十字路口的堵塞,挤在超市入口混乱的人群,或安全岛上等待电车的乘客。真能填补空白,柔和线条的应该是由管道中爆裂漫溢的水,或劈开地面暴现于外的人行道上的树根。马可瓦多的目光巡视着整座城市,希望能找到它的另一面——在油漆、柏油、玻璃和灰泥的城市下一个树皮、鱼鳞、疙瘩和经脉的城市。他每天都得经过的建筑物,如今在他看来是多孔的沙岩堆,工地的栅栏是有着宝石般树结的新鲜松树的茎轴,在布店招牌上弯弯曲曲躺着的是会变成蝴蝶的沉睡的毛毛虫。

可以说,这座刚被人类抛弃的城市,此刻被直到昨天还藏匿着而今天却占尽上风的居住者所支配。马可瓦多的散步一会儿循着一列蚂蚁的路线,一会儿转向迷路金龟子的飞行,一会儿又停下来以便陪伴迈着扭曲但庄重步伐的蚯蚓。占据了城市的不仅是动物,马可瓦多发现在路边书报摊上方有一层薄薄的绿霉,在餐厅前方的杨树努力地把它的叶子推向人行道以外的范围。城市还存在吗?那个以往把马可瓦多的生活关起来的合成建材住宅区,现在是各种石头拼贴的马赛克,由视觉及触觉就能分辨出每一块石头的不同,因为有不同的硬度、不同的热度,及不同的密度。

就这样,马可瓦多忘记了人行道和斑马线的功用。当他像只蝴蝶左飞右摇地在马路上穿梭时,突然一辆司拍得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来到他身后,并在距离臀部一毫米的地方才停下来。一半由于惊吓,一半由于空气的震动,马可瓦多蹦跳起来,又晕沉沉地跌下。

那辆汽车央带着大量的噪音,几乎原地打了一转才把车煞住。跳出一组衣冠不整的年轻人。这回我要挨揍了,马可瓦多想,因为我走在马路中央。

那些年轻人配备着奇怪的工具。我们终于找到了,终于!他们围着马可瓦多嚷嚷。喔!其中一个抓着一根银色的棒子靠近嘴巴,您是唯一一位在八月节还在城市里的居民。对不起,先生,可以跟电视观众说说您的感想吗?然后把那根银棒塞到他的鼻子下。

闪出一股眩眼的强光,热得像在烤箱里,马可瓦多快昏倒了。所有人把焦距对准了他,反光板、摄影机和麦克风。马可瓦多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话,而每发出三个音节,那位年轻人便突然现身,把麦克风转向自己:啊,您是说……然后紧抓麦克风自说自话十分钟。

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当然,我们十分感激您……不过,您要是没什么事做……而且想赚几张千元大钞……不知道您愿不愿意留下来帮我们?

整个广场一片混乱:大货运车、小工具车、有轨道的摄影机、蓄电池、灯具,一组一组穿着工作服的人员这边那边地走来走去,汗流浃背。

在那里,她来了,她来了!一位电视女明星从一辆敞篷车上走了下来。

加油!小伙子,我们可以开拍喷泉这一景了!

疯狂八月的电视导播开始发号施令,拍摄这位女明星在全市最重要的喷泉落水的镜头。

小工马可瓦多被交派的任务是在广场上搬动那个底座沉重的大反光板。偌大的广场现在四处嗡嗡响着机器声、水银灯的吱吱声,回荡着捶打临时金属支架的敲击声和喊叫声……在马可瓦多朦胧、惊呆了的眼睛中,往常熟悉的城市又重新从那隐约一现,或从根本只是梦境的另一个城市手中夺回了它原有的地位。

1.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马可瓦多对城市的想象?
3.小说情节出现哪三次“反转”?各有什么好处?
4.理解小说题目丰富的寓意。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选自王开岭《人生树下》)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B.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C.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D.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2.选文第三段引用古镇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请简要分析。
2020-09-03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联考语文试题
2013·上海闵行·二模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古今之戏,流传最久远者,莫如围棋。其迷惑人不亚酒色,木野狐之名不虚矣。以为难,则村童俗士,皆精造其玄妙。以为易,则有聪明才辩之人,累世究之而不能精者。杜夫子谓其有裨圣教,固为太过。而观其开阖操纵,进退取舍,奇□ 互用,虚实交施,或以□ 为夺,或因败为功,或求先而反后,或自保而胜人,幻化万端,机会卒变,信兵法之上乘,韬钤之秘轨也

②《棋经十三篇》语多名言,意玄着要,一言以蔽之曰:着着求先而已矣。今之势谱,如所谓大小铁网、卷帘边、金井栏者,凡以百计。要其大意,只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而已。

③唯其求制人,故须求先。始而布置,既而交战,终而侵绰,稍缓一着,则先手为彼所得,而我受制矣。先在彼者,弃子可也;先在我者,无令人有可弃之子可也。

【注】①木野狐:围棋的别称之一。围棋棋盘虽然是木头做的,但棋局变幻多端、令人痴迷,有如妖魅灵狐一般,故称。②韬钤:韬略。③势谱:关于立势的棋谱。

1.在古代, 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又称雅士四好。
2.根据语境,在文中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字词: 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棋局奥妙无穷,机会稍纵即逝,确信其中必有上乘的兵法和隐秘的韬略。
B.棋局变化万端,机会瞬息即变,确实是蕴含了上乘的兵法和隐秘的韬略。
C.奥妙变化无穷,最终得以改变战机,信服其中兵法的上乘和韬略的隐秘。
D.虚实中变化万端,最终捕捉到战机,确实遵循了高超隐秘的兵法和韬略。
4.从上下文看,第②段的表达作用是                   
5.“唯其求制人,故须求先”,这句话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自身,谈谈看法。
2019-11-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