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2)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2.选段中六个“譬如”构成的写景段落有什么作用。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故乡的长春湖,位于栖霞县城以北两公里。故乡栖霞,自古就是霞光栖息的丘陵地带,风静水平,景色宜人。
我从北京回乡探亲,来到长春湖。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大半个月亮落在湖水中,随着细碎的波浪起伏摇曳,醉了一般。天空有一些洁白的云彩,散淡地漂浮着,在月色的映照下透亮而柔软。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
湖边走走。踩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脚下是一片啾啾的虫声,抬头仰望天空,月亮还在,又扭头看湖面,发现湖中有一座岛屿,月光把岛屿的阴影投在了小路上。
(1)(中华老字号)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
(2)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
2.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引用了古诗文和民间传说,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的作用。
3.“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A】
【B】
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载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了,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盖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受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蚊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尺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选自2021年5月14日《资阳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心冷了半截”等细节,暗示了安岳老区的闭塞、贫穷和落后。 |
B.当地村民把红军战士藏在地窖里,宁死也不愿交出红军战士;危急之时,红军战士走出地窖保护百姓,表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
C.村民相信梦中仙人的话,采坟上艾蒿治病,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 |
D.“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表明了张总内心的感动和敬佩之情。 |
A.小说插叙“神仙坟”的由来时,用语言、外貌、动作、环境描写烘托出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 |
B.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将历史和现实、虚幻和真实串联起来,行文自由灵活又跌宕起伏。 |
C.张总的心理和神情多次变化,构成小说的线索,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形象真实而立体。 |
D.小说结尾写到张总的爷爷也是一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不仅照应前文“张总一下子肃然了”,同时也升华了主旨。 |
4.小说的标题“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茂盛的财源。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这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儿女心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
A.“隐没”的“没”读“mò”,写出了吊脚楼周围的竹子茂盛而繁密。 |
B.“招摇”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竹林随风摇曳的美好景象。 |
C.“敞亮”意思是“宽敞而明亮”,表达作者希望母亲能愉悦地度过晚年的愿望。 |
D.“奇崛”意为“曲折而不平凡”,表达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的伤感。 |
A.第③段划线语句,描写生动形象,音韵和谐优美,巧妙地写出新生竹笋的生命活力。 |
B.作者将吊脚楼写成一位望着远方的思想者,借此来表达他对岁月与生命的深切感悟。 |
C.第⑥段详写门窗上形美而意丰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渴望儿女“封侯”的美好生活。 |
D.文章通过人事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抒发了对母亲、对国家的厚重感情和无限感慨。 |
4.“流年”意为“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文章以它为标题,意丰而情深,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说。
船橹
张皓然
子镇有好水。沿水而建的镇子大抵有两种结构:一种全然在水的一侧,另一种则任河流蜿蜒穿过,呈“怀抱”之势。子镇属于后者,两岸有人家,两岸都有烟火。
老张是位橹夫。虽说子镇水程短,橹夫也要有好膂力。老张矮而精壮,一对黑且壮硕的胳膊握住船橹便不再放松。夏天活儿多时,老张两条胳膊像水淬过的黑铁,抿着嘴唇朝着劲儿,手一送,再一送,不论船上满我的是货还是人,老张的小船都能像箭一样射出去。
如果拋开其他种种人们既定的、主观的经验来看,橹夫也大批分两类:一类是苦而不受待见的,一类是滋润过活的。老张过得滋润,属于后者,清晨随薄雾摆渡,傍晚伴斜阳归航。
子镇两岸零零散散百十号人家。邻里中也有爱占小便宜的,说好帮运两只鸡,最终却运了满船鹅。老张好脾气,真遇到别人吃自己短了,也不生气,提溜出茶壶来,喝一口毛尖茶。这茶多半是赶清明的时候,不知哪个占过便宜的人放在他家大门口的。老张也不糊涂,事情看得明白,自然笑口常开。
然而,最令老张高兴的不是能品得四邻八舍送来的明前茶,而是每天清晨而对的,作为一天伊始的“日常”——
子镇虽被一脉水环抱,但也分南北。南边离大城市更近,顺势发展快于北边。老张很早之前就从货物的流向看出了端倪:从北边运往南边的相对单一,大抵是鸡鸭猪羊等活物土产;从南边运往北边的五花八门,产于西城的电光火石,洋人常用的胭脂水粉,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什,简直是应有尽有。
因为发展不平衡,北边家长们都乐意将娃送到南边读书。“新式学堂!教的是地理、数学!国文课学的是白话!”洗衣的李大娘乐意在船边和老张拉呱两句。
“哦,那不拜孔夫子了?”老张皱了一下眉。
“拜!学洋文,也学四书五经!”
老张忽地陷入沉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晨雾将消太阳将起时,老张都要送一船咿咿呀呀的读书娃到南边的学堂。“嗯,嗯!多读书,书读好了才不看别人脸色,才能通晓一切事理。”老张大口吸着河上的湿气向一船娃娃宣告。
“通晓一切事理?张爷爷,孔夫子说四十才不惑呢!”
“哦,哦,这是孔夫子说的原话?”
“是呢。”有娃儿随声附和道。
“那好,那就听你们老师的,听孔夫子的!”老张不争辩。他仔细地想着孔夫子的这句话,突然发现自己作为橹夫,风里来雨里去,好像一不小心就上了年纪。那时光似乎都融化在水里,见不着影儿了。
更多的时候,娃娃们在船上背,老张便安静地听着,时而有水鸟喳喳地飞来旁听,老张便打一个犀利的呼哨:“走开走开,别误了娃儿们的前程。”娃娃们不买账,反责怪爷爷不识趣,赶走了他们对水鸟的消遣。
对于这一船学生,老张的心情是复杂的,在很远很远的从前,远到老张还是小张,胳膊不结实而被很多姑娘青睐的时候,老张的船在清晨是将学生从南运到北的。
“那时的学生,带的是书卷,喊的是先生,说的是‘回见’!”舢板上,老张和对桌的人说,“现在的学生,就是我每天送的,读洋文!古德猫宁!”
对坐的人,穿一件长褂,自斟自饮,没有搭话。
“前些日子李大娘和我说地理、数学啥的……杨先生,你说说地理是哈……地真的会是圆的?幸亏新学堂还学古文,要不几千年的根都没了!”老张并非有意贬低南学堂,他对知识向来敬重,只不过,先前把学生从南渡往北,如今却反道而行,这让他感到自己对不住杨先生。
对坐的人还是不说话,将杯中酒一仰脖饮尽,又拿酒壶倒满了。“地不是圆的……老张,渡船吧!”老杨带着铺盖书卷,要去南边。
“再等会儿,等学生!”
“哦!”先生应道。
天边渐渐染红,娃娃们踏着逐渐消散的雾气赶来。“张爷爷好……杨,杨先生也好!”姓娃们倏地站正:“杨先生也坐船啊?”胆子大的学生开口问道:“杨先生是去南边的学堂吗?”
“是啊。”端坐着的先生微微笑着。
见先生有笑意,娃娃们又骚动起来:“杨先生要去南边教课呀?”“若去,先生还教我们国文吧?”“对对对,南边的老师国文课教得一点儿也不好!”
杨先生笑而未答:“上船吧!给我讲讲你们都学了什么。”
老张嘿嘿笑着:“吆吆喝——开船喽——”
“老师……先生!看我们的课本!”
“先生,你小时候也学数学吗?”
“先生,国文课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老师就完全没讲懂!”……
先生含笑解答,娃娃们专心地听着,这情景令老张看得出神。
出了神的老张没有像往常一样理会追随在木船后叽叽喳喳的水鸟,只是一个劲儿地撑着他的橹……
(《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子镇的地理特点,既能自然引出从事橹夫职业的老张,又为下文介绍小镇南北不同的发展情况做必要的交代,使行文更严谨。 |
B.老张听李大娘说起新学堂里的学习内容后,“忽地陷入了沉默”,是因为他觉得孩子们不应该去新式学堂学洋文,丢了中国几千年的根。 |
C.杨先生在去往新式学堂的途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既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在当时受到极大冲击,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依旧被认可。 |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反映时代特征。第7段写北边的家长更乐意为孩子选择新式学堂,以小见大,反映中国社会当时正发生着巨大变革。 |
3.你认为作者刻画老张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极其伤感的故事,主人公秋明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家,但由于高中时家逢变故,他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读来让人觉得悲伤、消极。 |
B.“‘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这里的“苦笑”表明了秋明对未能实现自己儿时梦想的无奈和伤感。 |
C.秋明勤奋、执着、坚强、善良,虽未能实现成为化学家的梦想,但他历经磨难,创业成功,并尽自己的能力资助孤残儿童读书,帮他们圆梦,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 |
D.秋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各种意外、变故,但只要我们努力在岁月里耕耘,最终总会绽放丰硕、美丽的花朵。 |
A.“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这处描写可以看出岁月、苦难在秋明身上留下的痕迹,但眉眼间的熟悉让人感觉秋明还是从前那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秋明。 |
B.“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秋明人生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
C.文章④-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一波三折。 |
D.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刻画主人公秋明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
4.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标题“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及妙处。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焐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⑯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
B.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
D.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
4.小说题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