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1.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5.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2021-04-15更新 | 367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进入“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使命,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汇聚生态文明制度合力,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摘编自《“十四五”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人民日报》2021年1月14日)

材料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按照既定部署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才能有序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力争到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王红艳的《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8日)

材料三: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说,过去10年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75万平方公里,减幅达13.70%;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

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韩凤翔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0年间,长江委携手流域19省(区、市)推进配套法规建设,497个县(市、区)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达标验收,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全流域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全覆盖,开展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23.29万个次。

(摘编自王贤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年减少4.75万平方公里》,新华社2021年3月3日)

材料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就是实质性应对经过近40年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之后累积起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概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呈现为一个同时挑战既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公众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未来愿景信心等核心性方面的严肃政治问题,以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必须从自己的执政目标与权力基础的政治高度来高调应对。因而,必须明确的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就是尽快做到抑制、减缓和治理依然形势严峻的城乡大气、水域与土壤污染等问题,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尽快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这一“短板”。依此而言,实质性应对生态环境难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政治总目标的关键性支撑元素,不容任何意义上的政治敷衍或退缩。这也就意味着,对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直接检验,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度改善。

(摘编自邮庆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中国青年网》2018年7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使命,面临新挑战,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仍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主要目标之一。
B.中央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明确的规划,先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直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C.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从2011年开始开展治理长江水土流失的工作,经过10年,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
D.生态问题是严重的政治问题,近40年我国发展了经济社会现代化,也累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实质性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性任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一枝独秀,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B.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一条途径。
C.治理水土流失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它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借助科学技术,跨地域长期合作,久久为功。
D.如果某地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大幅度改善,表明就当地政府没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直接检验,有政治敷衍或退缩倾向。
3.根据材料,请概括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1-22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只因为在手机上多看了一眼,从此阅读内容越跑越偏,这大概是当下不少人挥之不去的困扰。的确,凭借智能算法推荐和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平台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匹配并进行个性化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分发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断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们的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资讯获取渠道单一,容易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不断强化固有偏见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之间造成认知撕裂和对立,最终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当下舆论普遍倾向于将“信息茧房”效应归咎于算法,但实际上这有失偏颇。“信息茧房”理论由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信息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与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偏食是人的本性,受众往往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法只是让这一选择变得简单,且容易被我们明显地“看见”和感知,做出信息选择的终究是用户自己。

显然,受困于“信息茧房”,不应只简单“甩锅”于算法,这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和忽视。对于青少年群体更是如此,成年人都难以走出自己的“知识同温层”和“认知舒适区”,更何况自控能力差、更容易沉迷且对内容缺乏鉴别力的未成年人。当然,这么说不代表为算法开脱,提供算法的平台、企业以及监管方有责任做得更好,引导科技通向“善”途。比如,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对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推出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措施,引导受众提高素养而不是一味讨好用户,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管也必不可少。

但归根结底,算法只是一种工具,提供算法的平台、企业以及监管方也都是外部因素,“破茧而出”的只能是自己。青少年要加强获得、分析、辨别信息内容的能力,理解和接受不同的外界声音,敢于直面和辨析不同观点,能够冷静、理性思考问题。只有主动作为,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更丰富、更多元的信息,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家长无疑是第一责任人。家长要做好榜样,不仅要改变“机不离手”的习惯,更要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避免青少年被网络算法绑架;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心,与孩子一起阅读、游玩、交流,以更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思考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会也要形成合力,多方配合加强教育,从价值引导、内容生产等多角度切入,如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提供更多科学、多元的优质知识服务等,合力打破青少年群体的“信息茧房”困境。

(摘编自《受困于“信息茧房”,“甩锅”算法是对个体责任的逃避》)

材料二:

互联网平台,无论是腾讯、阿里、头条,还是谷歌、苹果等,只有扩大流量,才能让每家平台下辖的内容服务、商业应用获益,平台经济才能有效运转。

所以,平台变得越来越不敢“冒犯”用户,不会在既有的用户识别、“画像”之外冒险向用户推荐兴趣之外甚至可能引发用户反感、抵触的信息内容,但这本身却可能构成信息内容传播的导向失衡、走偏。举例来说,某些用户是明星艺人A的粉丝,平台识别这项关键特征后会陆续推荐与A有关的最新动态、商业活动以及广告内容。即便A卷入极具争议的事件,在向A的粉丝用户推送相关信息时,平台算法会尽可能过滤掉引发粉丝用户反感的内容。近年来,少数明星艺人的粉丝特别是青少年低龄粉丝频频在公共舆论场合激烈对骂,有关平台的失衡性推送难脱干系。

专家提出,监管部门需制定具体要求,使企业把公共价值观导向的责任落实落深,将正面价值取向作为关键标签纳入产品设计之中。事实上,在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网站、社交平台并不仅仅是渠道,更扮演着数字时代的媒体角色,有必要依照更高的编辑和监管要求进行运作。

帮助青少年走出互联网“信息茧房”,监管部门作用很关键。监管部门应当对主流的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算法推送进行常态化的实时监管审核,推动相关平台企业真正意义上做到履行法律、社会和技术伦理责任。不仅如此,监管部门还要鼓励平台企业改进算法,开展延伸推荐,让用户尤其是青少年能够获得更高质量、更多类别的推送信息,走出“信息茧房”。

(摘编自《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互联网“信息茧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智能算法推荐和平台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精准捕捉。
B.“信息茧房”概念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信息体系个人化是其显著特征。
C.学会分析、辨别信息,懂得冷静、理性思考问题,才能够有效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D.与我国相比,法、德、美等国家对网站、社交平台的作用的认识更明确,监管要求更高。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平台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注定了个性化推送难以杜绝,“信息茧房”这一现象还可能会长时间存在。
B.平台推荐内容基于对用户画像的精准捕捉,原本可以称作“善意”,但客观上却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失衡。
C.明星艺人A的粉丝在A卷入极具争议的事件时接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相关信息,其中可能已经过滤了令其反感的内容。
D.我们应当鼓励网站平台创作高品质的主旋律内容,并加大推送比例,让用户能够获得更高质量、更多类别的信息。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困于“信息茧房”表现的一项是(     
A.某网民打开一新闻聚合类客户端,APP跳出本地新闻,他继续饶有兴致地关注前几天发生在老城区的热点事件的进展。
B.某主妇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件衣服后,发现网站首页弹出了很多与此衣服相似的推荐链接,点击进去又买了好几件。
C.某青年爱好旅游,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他人分享的精彩旅游视频,她的手机应用打开几乎都是这一方面的内容。
D.某学生对明清散文非常感兴趣,经常登录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他据此写出了一篇研究性报告。
4.要让青少年走出“信息茧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4-13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由衷地向他们致敬。黄轩(马得福的扮演者)感慨地说。

用性格碰撞带动故事讲述,塑造鲜活形象,不经意间就能戳中观众的泪点。剧中,一边是涌泉村村民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一边是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用心坚持,这样的戏剧冲突恰恰说明观念脱贫有多难。

(摘自《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扶贫情,讲给世界听》,2021年3月《福建东南网》)

材料二:

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重在发挥制度优势,让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东西部扶贫协作始于1996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举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令西部贫苦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

如今,在云南,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成为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在广西,由广东援建的移民异地安置新村,见证了两广一家亲的区域合作……对口扶贫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摘自《闽宁模式的启示:不以事艰而不为》,2021年3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编者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本文采访了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摘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一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2021年1月人民网-福建频道)

材料四: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刚来的时候字都不识几个,车间负责人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从电脑开关机、复制粘贴文字开始教我们。原隆村村民摆西彦2019年来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凭着勤奋好学成长为车间采购部长,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来越自信。

摆西彦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摘自《宁夏闽宁镇因对口扶贫协作而嬗变》,2021年2月《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了一幅扶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B.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背后,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C.一批批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D.经济有产业,移民有自信,发展有数据,材料四令人信服地报道了闵宁镇的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山海情》抓住“安土重迁”的矛盾冲突,突显了“治贫先治愚”的观念。
B.“闽宁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典型特征;先富帮后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C.对口扶贫绝不是单项的输出与帮扶,闽商黄添进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脱贫攻坚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3.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请以“闽宁模式”为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奇迹”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备受各方关注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月球探测自此踏上新征程。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嫦娥工程的一期工程——绕月飞行,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目前一期工程的目标已经在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全部实现。

嫦娥工程的二期工程——落月探测,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嫦娥工程的三期工程——采样返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

(中新网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绕、落、回”三步走》)

材料二: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3月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成功发射,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标志着嫦娥三号软着陆成功。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探月工程》)

材料三:

十年磨剑,载誉归来!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成功发射,之后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今天再入返回、安全着陆,整个工程任务现在转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说,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求索寰宇开新篇。据介绍,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新华社记者张泉、彭韵佳2020年12月17日报道)

1.下列对“嫦娥工程”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工程”是一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
B.2007年10月发射的嫦娥一号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绕月飞行任务,嫦娥二号的顺利发射是嫦娥工程一期工程圆满完成的标志。
C.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把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软着陆到月面并开始月面勘测任务,标志着嫦娥二期工程的成功实施。
D.“嫦娥工程”是中国正式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的名字,后来开展的行星探测工程也相继加入到“嫦娥工程”之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3月,嫦娥一号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一步到位地实现了“绕”和“落”两项规划任务。
B.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采集到的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嫦娥工程的三期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C.嫦娥五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太空调控,历经20多个日夜,最终安全着陆,嫦娥工程开始转入科研新阶段。
D.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经过十多年砥砺奋斗,嫦娥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功,我国后续的航天探测计划也将陆续实施。
3.材料三中的“新跨越”“开新篇”具体指什么?从中反映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回答。
2021-04-10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宾: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嘉宾:郭为(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主持人:冯华(《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主持人:今年以来,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快。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张连起: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原来是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现在数据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治理、数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郭为: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制造强国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就是用大数据、使得整个制造环节和流程实现智能化。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部件,都实现成本、质量和时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一个系统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辆汽车有两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有两百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组装过程,如何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来指导现实的优化,这就是数字资产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的,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郭为: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呢?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

张连起: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有新的消费升级,还有四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

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

郭为: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比如,一个种苹果的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个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他找到土地。然后这个土地又能拿到银行去做抵押贷款,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向农业、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全中国有那么多中小微企业贷款很困难,怎么样通过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来为他们画像,帮助他们建立信用体系,让银行愿意给他们发放贷款。

张连起:我们国家对三农确实投入很大,国家对脱贫攻坚力度空前。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

主持人:最后,请问两位老师,在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和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郭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非常重视教育。有着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张连起:我们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完全可以锻长板、补短板,百折不挠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摘编自《数字赋能 共创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
B.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期间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数字经济仍存在短板,有待补齐。
C.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制造环节和流程的智能化,通过数字化仿真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
D.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困难,叮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帮助企业建立信用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结合现实与未来发展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对主持人的每个问题。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C.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
D.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是访谈各方都关心的问题。
3.面对主持人前三个提问,张、郭两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或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但人们对其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品,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而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为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人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纷纷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D.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有哪些重要趋势?人工智能芯片将继续呈现多样性发展,图形处理器依然是数据中心加速的首选,占有9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将在未来5年保持高速增长,是整体服务器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算力会逐渐向边缘渗透,快速发展到2023年,近20%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服务器将部署在边缘侧;人工智能云服务成为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8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93. 6%;人工智能基准测试逐步完善,不仅能为企业的成本效益提供参考,也是人工智能应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IDC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企业正在使用或计划在未来3年内使用人工智能,而74. 5%的企业期望可以采用具备公用设施意义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基础设施。未来,随着更多规模化、普惠型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建成,整个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一企业的刚需决定人工智能发展前进的速度,新型公共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则为人工智能发展拓宽道路。

(摘自《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日报》2020年12月25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后,图神经网络逐渐成为各人工智能顶级会议的“热词”和研究热点,众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已将图神经网络部署于数据中心。

图神经网络的潜在应用非常多。例如在日常交通预测、网约车调度、金融诈骗侦查、运动检测等场景,在助力科研的知识推理、EDA工程、化学研究、宇宙发现等领域,以及在知识图谱、视觉推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多跳推理等学科发展方向上,都有极大应用空间。

在工业界,图神经网络也已经有了落地应用。比如,谷歌地图基于事件树的风险评估、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的内容推荐、阿里巴巴的风控和推荐。腾讯等公司的视觉和风控等业务中都有图神经网络的影子。

图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数据和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关系推理能力。由于图神经网络具有推理能力,认知智能还可以帮助机器跨越模态理解数据,学习到接近人脑认知的一般表达,从而获得类似于人脑的多模感知能力,进而有望带来颠覆性的产业价值。

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 发布的机器学习芯片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机器学习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27.2亿美元。图神经网络加速芯片有望在接下来3年内与现有的神经网络芯片共生,甚至在5年后替换大部分的神经网络学习芯片,成为主流的机器学习芯片。可能将产生3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摘自《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迈向认知智能时代》,《中国科学报》2020年12月18日,有删改)

材料三:

普华永道的最新研究指出,到2030年,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产品的运用与效率的提升,全球经济总量有望额外增长13.4万亿欧元。研究认为,德国大部分行业,尤其是医疗、能源和汽车行业的生产率将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显著提高,预计到2030年德国经济将实现11. 3%的额外增加值。韩国政府预计,如果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相关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到2030年,韩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455万亿韩元经济效益。

(摘自《多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5日,有删改)

材料四: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同伴角色同样无法替代;不过,芦咏莉也指出,教师的角色会更加多样。

教师不再仅仅指专职教师。他们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可以是社区内的权威或榜样,可以是作坊里的师傅……同伴角色也会更加丰富,因为未来混龄学习会成为常态。“当学校样态多祥,学校教育边界被打破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家庭和社区将成为影响我们育人任务中最重要也是最稳定的场所。”芦咏莉判断。

未来是人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时代,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能力。

(摘自《人工智能时化将至,教自该如何应变?》。《科技日报》2020年12月22日,有删改)

1.下列对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计算力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好,图形处理器将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人工智能算力等都将快速发展。
B.人工智能云服务已成为人工智能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而人工智能基准测试的逐步完善让人工智能得以持续发展。
C.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之一的图神经网络,既可以应用于网约车调度、金融诈骗侦查等实际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宇宙发现、视觉推理等理论研究。
D.人工智能产业加速那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品的国家的发展,例如德国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率也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企业已经使用或将使用人工智能,甚至准备采用具备公用设施意义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基础设施,说明人工智能确实已经成为企业的刚需。
B.图神经网络在谷歌地图、腾讯等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图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数据和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关系推理能力。
C.根据图神经网络所具有的推理能力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市场报告,图神经网络加速芯片可能全部替换神经网络学习芯片,成为主流的机器学习芯片。
D.在相关专家看来,虽然人工智能很强大,但是教师角色是不可能被取代的;不过,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场景和学习模式等会变得多样化。
3.我国应该如何去谋求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