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①  ,“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桂冠,静静地站在那里。  ②  ,只露出了半个莲蓬,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荷叶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浅浅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绿的海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B.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荷兰素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清香、粉红、亭亭玉立而又高贵的荷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01-0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九师联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

人们不得不节俭地使用干果及兽肉,半饥半饱,还要节俭地烧柴,小心地侍弄篝火,拥挤在灰烬旁睡觉。比寒冷更可怕的,其实是冬季的信息,封杀一切,了无生机,常常是大雪封门,让人惶恐于看不见道路,看不见土地。好大好大的雪带给先人的绝不是赏雪吟诗的雅致,而是好不容易从夜的黑色的恐怖中挣扎过来以后的,对白色的悲凉之感。

从白色的雪地上卷起的刺骨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房子,割着人的内心,恐怖与饥寒交迫让人的精神崩溃。我们的先人把两手伸过头顶,喊出一声:“完了!”

可是,春雷响起了。

风变得暖和,与其说人的肌肤先感觉到了,还不如说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雪融之后,道路和土地重新显露出来了,人们高兴地呼喊着:“好了!好了!”

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初雪啊!

语言不仅是在劳动中创造的,                            

家家的门打开了。

“好了!”“好了!”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把柴火集拢,把干肉堆在一起,把火烧得旺旺的,肉烤得香香的。大自然的风告诉我们的先人: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

(选自《守望家园》,有删改)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排比B.比拟、比喻、借代
C.对偶、借代、夸张D.对偶、借代、拟人
2.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春天到来之后,人们由绝望变得身心舒畅,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①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a ),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②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 b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孔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如出一辙,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有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2.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有些人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阅读的多是恶劣作品,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知得不正确,就会给精神带来危害”,与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1-01-05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       比喻       夸张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D.排比       引用       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1-01-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5 . 吕叔湘先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不过他们写的东西都没有传下来,大家都把他们忘了就是了。”后来重读,他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修改为“数不清的文理不通的读书人”。这样改的道理何在?请简要分析。

2021-0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三)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

那是何等的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的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俗谓签字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

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车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穷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获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家和国画家了。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B.很多人容易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长”(zhǎng)字读成“长短”的“长”。
C.樊川(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貌。
D.受到徐镜澄先生(我们背后叫他徐老虎)的教诲,我才知道文章割爱的道理。
2.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02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天渐凉,秋意浓,某学校广播台推出“秋日私语”吟诵活动,开设有“当你老了”“甜蜜的告白”“爱的牵挂”等栏目。下面这首诗被推荐入选,那么编入哪个栏目合适呢?请选择并说明理由,再从写作技巧角度鉴赏这首短诗。

当我有一天

郑玲

当我有一天

消失在你的右侧

不要给我盖厚土

还加一块石头

你不是怜悯我力气小么

那就薄薄地

盖上一撮净土吧

以便我被秋虫惊醒的时候

扶着你栽的小树走回家来

看看很冷的深夜

你是否仍将脚趾

露在被窝外面


(1)栏目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1-01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事称王者,必有绝技。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但无论冬夏春秋,鳖都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儿无疑。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一旦看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第二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就这么一丁点本事,还“学有专长”呢,实在叫人佩服不起来。
B.那时衣襟上最常见的是打粥时落下的粥痕,大家把它戏称为“安大校徽”。
C.我的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冬天暖水窝。”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2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指出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运用暗喻,本体是“思维”,喻体是“雪橇”,雪橇在冰雪面上滑动的轻盈姿态,与思维悄悄向岁月深处延伸具有相似性)
B.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运用明喻,本体是“溪泉”,喻体是“轻绸”,两者都轻灵漾动,具有相似性)
C.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
D.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运用明喻,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两者都静谧美好,具有相似性)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夸张、反问B.拟人、引用、反问
C.排比、反问、引用D.引用、排比、夸张
2.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0-12-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