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民之产 制:规定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 刑:做榜样
C.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陷害
D.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慎重办理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者折枝 放辟邪侈,无不
B.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怵为戒
C.五亩之宅,树之桑 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D.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刀刃新发于硎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夫子何哂由也?
4.请结合节选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怎样的状态?
链接材料: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孟子的政治主张并未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纳,但却受到当时的君主的普遍优待,据《史记》记载,孟子还是离开诸侯国,做出了与孔子一样的选择,退而教授生徒。
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内容,分析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被战国时期君主采纳的原因,以及反映了孟子哪些形象特点。

材料一:

(孟子)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

材料二: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020-07-07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乃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李将军谓也?                            仲尼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宽缓不苛,士此爱乐为用               物喜,不以己悲
C.出塞,出东道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3.对下列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文章结尾处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2020-05-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诸侯                            合:迎合。
④君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能乎                                      其:大概。
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卒为齐国良工\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D.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D.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2020-05-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②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释:①大将军青:指卫青。②食其:指赵食(yì)其(jī)。③悛悛(xún):敦厚笃实的样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                    裨:副的
B.以为李广老,数奇                              数奇:命数不好
C.胡虏益                                           解:和解
D.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复杂不顺的过程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子敢往驰之
B.避数岁                      广将兵
C.士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大黄射其裨将
D.胡虏易                  广结发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李广)因为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B.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
C.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军队的向导阵亡了,又有人背叛投降,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
D.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广善于骑射,匈奴对他很敬畏,因为李广的存在,匈奴多年不敢进犯。
B.李广的军队曾被匈奴四万骑兵围攻,但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
C.卫青故意调开李广,是因为得到皇帝告诫,担心会因李广而不能俘获单于。
D.李广最终自刎而死,无论军人还是百姓,都因为景仰爱戴他而伤心痛哭。
5.文末画曲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A.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6.翻译文中最后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概括说明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
2020-05-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①,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②,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倏、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 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③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④,公赋《六月》⑤。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④《河水》:篇首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有晋国人是归向秦国的意思。⑤《六月》:篇首是“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是歌诵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观之薄:靠近B.以叔隗赵衰妻:嫁给
C.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保:保护D.晋公子广而俭广:指志向远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乞食野人谋桑下B.吾奔也可怪也欤
C.处狄十二年行人无信,不知其可也D.姜子犯谋怀安,实败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反映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盍蚤自贰焉?
②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2020-04-3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顺义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D.若不秦(亏损,削弱)
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020-04-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顺义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②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③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④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⑤,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释】:
①滑稽:能言善辩。②轨:约束,规范。③细民:小民,百姓。④好:友好的。⑤不尽一等:距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的确
B.今孔子盛容饰,登降之礼                                繁:繁琐
C.一年,四方皆                                             则:效法
D.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     谢:道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粟,吾岂得而食   其西南峰,林壑尤美
B.倨傲自顺,不可为下   吾一日长乎尔
C.自大贤息,周室既衰   行李往来
D.鲁定公以乘车好往   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臣之所好者道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孔子的“礼”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请你结合本文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孔子有哪些重“礼”的行为?
2020-04-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自主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馀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据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爽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今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日:“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①量移:改任。②乖刺:悖谬
1.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B.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                    博士:指博学的人士。
C.作《进学解》以自                    喻:开导
D.愈不喜佛                                        素:向来
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知名
冰,水为之,而寒
B.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求供养者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C.效杨雄、董仲舒述作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D.愈因使过华,知
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要考进土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投送到公卿之间,曾担任过宰相的郑馀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快就出了名。
B.在徐州做张建封的幕宾的时候,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认可,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
C.在阎济美与柳涧的问题上,韩愈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就认为两个刺史相互袒护,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最终被皇帝贬为国子博士。
D.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凤翔法门寺中释迦文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论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2)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2020-04-1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于诸侯,车乘进用不,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②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幸,久质诸侯。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注:①庶孽孙:不是正妻所生,姬妾所生的子孙适嗣:②嫡嗣,正妻所生或长子,继承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诸侯            做人质B.车乘进用不     饶恕
C.吕不韦邯郸     做买卖D.此奇货可        囤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贫,于此,                       做门客
B.窃闻安国君爱华阳夫人          宠爱
C.子楚曰:“。为之奈何?       是这样,对
D.安国君及华阳夫人                 侍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又居中,不甚               看见
B.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        假使
C.请千金为子西游                  介词,拿
D.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你,对对方尊称
4.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你姑且先在自己的门前自大,竟敢在我的门前自大!
B.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C.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那你也不要指望能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D.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5.对原文理解错误的是(       
A.子楚是个不受秦王重视的王子,如果没有遇到吕不韦,他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B.吕不韦很同情子楚,他只想帮助这个落魄王孙得到王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可是子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C.当时在秦国,最有可能当上国王的是安国君。
D.吕不韦想利用大量金钱帮子楚先做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儿子。
2020-03-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厌:厌烦) 既东郑 (封:边界)
D.又欲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组句子加黑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积土成山,风雨兴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A.共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C.失所与,不知D.吾还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020-03-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