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

(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材料二:

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 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

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 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

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 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

(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

【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
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
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
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
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
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
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
(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
5.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定远人。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将取镇江,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兼领府司马,进行省参知政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后,胡惟庸谋反伏诛,坐惟庸党死。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B.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C.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D.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二字都有“兼任”的意思,其中“领”指担任本职之外还兼任其他较高职位。
B.“宜进封大国”的“国”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国”意思不完全相同。
C.四千石是李善长的俸禄,“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四千石”可见李善长的待遇很高。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为妻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向李善长请教如何平定天下时,李善长建议可以效法汉高祖的做法,知人善用,不滥杀人,在局势混乱的时候可以趁机夺取天下。
B.李善长跟随太祖征战,积极出谋划策,保证了军粮供应,太祖假装要治罪将领,李善长尽力解救,以消除治军不严的隐患。
C.太祖大封群臣之时,虽然李善长没有很多军功,但是太祖认为他能够很好地保障后勤,功劳很大,对他多有褒奖,甚至超过了萧何。
D.李善长因胡惟庸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处死后,王国用上书对李善长参与谋反提出质疑,太祖得到奏疏,最终也没有怪罪王国用。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5.结合文章概括王国用认为李善长不会帮胡惟庸谋反的理由。
2023-12-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绛衣绛帽,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中书论虞祔之礼。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奏长文为洛阳令。”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B.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C.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D.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指察举,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不同。
B.爱,是喜爱之意,与《促织》“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中的“爱”词义相同。
C.博士,文中为官名,是精通并掌管宫廷礼仪的人。后来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卒,去世的意思,与“不幸”“物故”等都是古代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惜托病和装傻。
B.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
C.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好评论人物。
D.愍怀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祔之礼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注】①延陀:北方部族名。②内政:由妻室主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假令A于身B有C益D于百姓E有F损G朕H必I不J为K况L求虚名M而N损百姓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骑,巡逻侦查的骑兵,与《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中的“候骑”含义相同。
B.中国,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含义相同。
C.幸,指幸运,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含义相同。
D.殆,指懈怠,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康国请求归顺这件事,唐太宗不愿像前代帝王一样贪图虚名,而是从军队和百姓的利益出发指出危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B.侯君集讨伐高昌,有人提议趁高昌王葬礼进行突袭,两位副将都表示赞成,侯君集却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武德,不是正义之举。
C.对于如何处置北方延陀部的问题,唐太宗认为,要么主战,派大军征讨;要么与之和亲,实施安抚策略。房玄龄赞成和亲之策。
D.唐太宗对盖苏文弑主夺权非常气愤,但是考虑到如今国家兵力不足,于是选择不出兵,打算暂且借助契丹、靺鞨的力量搅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2)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
5.《帝范》中体现出唐太宗对战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晟幼孤,奉母孝。往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余党悉降。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器床幄,礼官相事。,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晨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勤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B.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C.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D.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事河西王忠嗣”的“事”指侍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事”含义不相同。
B.“帝数促战”的“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C.“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鸡、猪等。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鸡、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晟忠于朝廷,深得赏识。他为了躲避嫌疑,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拘押不忠于朝廷的人;他去世后,皇帝十分悲痛。
B.李晟了解部属,重情重义。他熟知部下的功劳和长处;恩人谭元澄受冤而死,他显贵之后,为谭元澄雪冤,并抚养其二子。
C.李晟秉公直言,谦逊尽职。他仰慕魏征能够直言进谏,他每次上朝言事,都能展示忠贞正直的大臣节操,从不居功自傲。
D.李晟谨守礼节,治家严谨。他除在早晨和傍晚外不与子侄见面,交谈不涉公事;要求正月回家探亲的女儿回去尽好本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5.在平复魏博田悦反叛时,李晟能够反败为胜的举措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硅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硅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且A守B珪C才D破E契F丹G陛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义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义引申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契丹和突厥;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5.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以B至C公D之E道F荐G人H而I不J求K人L知M以N至O公P之Q道R责S人T而U不V避W人X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指景仰,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的“瞻”字意思相同。
B.“洎”指等到,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意思相同。
C.“济”指成功,与《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公接受黎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士兵人伕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
5.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文本二:

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
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
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
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
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
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从不伤害政见不同者,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
(2)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
5.两则文体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遗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 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怎,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凡A上B书C谏D正E自F有G常H准I臣J贵K有L词M主N贵O能P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内,古时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后者。
B.秋毫,喻指极细微的事物,与《鸿门宴》中“秋毫不敢有所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C.从容,指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相同。
D.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祭祀,追思祖先,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向大臣们征求由谁出任畿内道黜陟使的建议,右仆射李靖极力推荐魏征,而唐太宗最终让李靖来担任这一职务。
B.唐太宗到怀州去打猎,有人上书进谏,认为如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猎过于频繁,已经是一个骄奢的君王了。
C.汉元帝想乘楼船前去祭祀,薛广德认为应该从桥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压,张猛劝谏元帝说圣明的君主不能置臣子于险地。
D.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很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