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荣,宿迁人。初冒父名江。从魏国公徐达战灰山、黑松林。为总旗,给事燕邸。雄伟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云卫百户。从起兵为前锋,屡立战功。徇山东,与朱荣帅精骑三千,夜袭南军于滑口,斩数千人,获马三千,擒都指挥唐礼等。战滹沱河,夺浮桥,掠馆陶、曹州,大获。还军救北平,败平安军于平村。杨文以辽东兵围永平,江往援,文引却。江声言还北平,行二十余里,卷甲夜入永平。文闻江去,复来攻。江突出掩击,大败之。

时南军驻宿州,积粮为持久计。成祖患之,议绝其饷道。命江将三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斩之。诸将叩首请,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永乐八年从北征,以游击将军督前哨。败阿鲁台于靖虏镇。师还为殿,即军中进左都督,遣镇辽东。敌阑入杀官军。帝怒,命斩江,既而宥之。

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势,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东南海岛中举火。江急引兵赴埚上。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贼入伏中,炮举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贼。贼走樱桃园空堡中。江开西壁纵之走,复分两路夹击,尽覆之,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诏封广宁伯,禄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荣。寻遣还镇。明年四月卒。赠侯,谥忠武。

(节选自《明史·刘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B.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C.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D.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将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由皇帝封赐。
B.倭,指矮小,是中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倭寇指侵犯我国沿海边境的日本海盗。
C.辰和酉,都属于地支。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天干地支表示。
D.石,量词,文中表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也可表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荣深于谋略,用兵诡诈。他夜袭南军,出其不意;与杨文作战时,他扬言回北平,诱使杨文上当,然后半路折回,杀得杨文措手不及。
B.刘荣疏漏酿祸,差点被斩。他大败阿鲁台,升职后镇守辽东,被敌人混入,杀死了不少官军,皇上大怒,下令斩他,过后又宽恕了他。
C.刘荣重创倭寇,保境安宁。倭寇屡次进犯中国沿海地区,他依据地形,设下埋伏,全歼倭寇。倭寇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不敢再犯。
D.刘荣战功赫赫,享尽尊荣。他最初因身材高大且有谋略,受成祖器重,后来随成祖南征,屡立战功,生前被赐伯爵,死后追封侯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大怒,欲斩之。诸将叩首请,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
(2)江度形势,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
2020-12-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邦,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州县完护之。”尧佐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已成诵。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曰:“无使不全而见弃也。”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事忤旨   坐:因为B.又减泽州大广冶铁数十万   课:赋税
C.以示潮人   风:讽刺D.愿州县完护之   敕: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尧佐进言降职,潜心政务。因议论政事被贬为潮州通判,他却仍心系百姓,修庙建祠以教化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
B.陈尧佐情系百姓,以身作则。发生饥荒,他不但奏请朝廷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带头捐粮;遇到水患时,多次筑堤,为民造福。
C.陈尧佐为官正直,敢鸣不平。担任朝邑知县时,他主动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恶;祥符知县陈诂遭到手下官吏暗算,只有陈尧佐敢为他说公道话。
D.陈尧佐好学多才,仁慈俭约。尧佐显达时仍坚持读书,擅长书法,善于写诗;他戒杀动物,破损器物衣服修补后继续留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
(2)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
2020-11-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
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C.青苗即青苗法,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D.太傅,西周始置,辅君王的大臣,历代沿革有所不同,多为勋臣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聪明颖悟,文才为人赞赏。他从小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极力赞赏。
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终不被采信。他从法律规定出发,分析两少年因争鹌鹑导致的命案认为杀人者其罪可赦,但上面的司法部门均维持原判决。
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与皇帝的一番问答之中,他阐明自己的治理主张,皇帝认为他讲得正确,专门设置机构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
D.王安石性情倔强,不善采纳众议。他遇到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朝中官员议论新法,他则力陈已见,并不采纳大臣们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2)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5.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除了不善采纳众人意见外,还有什么不够好的表现?
4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涣之字彦舟。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方新置学官,以为杭州教授,知颍上县。元祐中,为太学博士,校对黄本秘书。通判卫州,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用大臣交荐召对,因言:“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以论议趋时为国是,以可否相济为邪说。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苟容偷合。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欲任以谏官、御史。辞曰:“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乃拜吏部员外郎,迁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趋省之日,词头三十三,下笔即就。崇宁初,进给事中、吏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言者论涣之当元祐之末,与陈瓘、龚夬、张庭坚游,既弃于绍圣,而今复之,有害初政。解职知舒州,入党籍。寻知福州,未至,复徙广州。蕃客杀奴,市舶使据旧比,止送其长杖笞,涣之不可,论如法。召诣阙,言者复拾故语以阻之,罢为洪州。改滁州,历潭、杭、扬三州。张商英相,为给事中、吏部侍郎。商英去,亦出守。越八年,知中山府,加宝文阁直学士。朝廷议北伐,涣之以疾提举明道宫。又四年卒,年四十五。涣之性淡泊,恬于仕进,每云:“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其归趣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B.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C.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D.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即尚未加冠。按照古代礼仪,男子十八岁行冠礼,即成人礼,未冠就是未及成年。
B.教授,指宋代的教师,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与现代大学的“教授”含义不同。
C.召对,古代指君主召见大臣,大臣回答君主提出的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词头,此处指的不是词语的前缀,而是朝廷官员命词臣撰拟诏敕时的摘由或提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之能够直言朝廷利弊得失。他认为朝廷每次下达求直言的诏令时,总有人把指出政治缺陷看作讥讽皇上,把阿谀看作是尊敬君主。
B.王涣之有时会陷入党争。他曾在元祐末年和陈瓘、龚夬、张庭坚交往甚密,结果都在绍圣时被弃用,后来王涣之复出时,曾对新朝不利。
C.王涣之能够坚持法度。蕃人杀了奴隶,市舶使根据旧制,仅把他送到官府杖打,王涣之不同意,对蕃人依法处治。
D.王涣之能够做到淡泊明志。他不想做官,经常说乘车的时候要以将要坠落的心情处事,做官时要以不被知遇的心态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知福州,未至,复徙广州。
(2)召诣阙,言者复拾故语以阻之,罢为洪州。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砦:通“寨”。 ③橐(tuó):口袋。④令:宁都县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泰、怀德二乡久     罹:遭遇
B.请尽蠲赋以徕之            逋:拖欠
C.巨炮雉堞                      隳:毁坏
D.及贼前锋城下               薄:削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宁都人哭送之               余扃牖
C.必达义勇横击之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吾若咨部还故职            此可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2)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6 .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关,毋内诸侯B.愿伯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D.张良出,项伯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将军战河北D.秋毫不敢有所近
3.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中“夜”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常以身蔽沛公B.若入为寿
C.头发指,目眦尽裂D.吾得事之
4.与“不如因善遇之”一句中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C.击沛公于坐,杀之D.人之力而敝之
5.下列各句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项伯)平时和张良交好。
B.毋从俱死也——不要跟从(刘邦)一起送死了。
C.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内部的军队进来。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希望您把我的情况全部告诉(项羽),说明我是不会忘恩负义的。
2020-10-0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中会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     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       略:掠夺、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乃得有报太子/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秦王必喜善见臣
C.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而燕国见陵耻除矣
D.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今得闻教
3.下列加点词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可以燕国之患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4.从选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深谋远虑,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自私自利,为取信秦王诱使樊将军自刎。
5.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C.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D.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2020-10-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中会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司马迁《鸿门宴》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项王默然不  ②军中无以
A.①yìng ②wèiB.①yìng ②wéi
C.①yīng ②wéiD.①yīng ②wèi
2.下列句子,“然”的意义、用法与例句中的“然”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沛公默然B.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C.父利其然也D.𫐓使之然也
3.下列句子,“数”的意义是“屡次”的句子是( )
A.范增数目项王B.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C.若印数十百千本D.夹岸数百步
4.比较下面“以”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军中无以为乐 ③寿毕,请以剑舞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5.选出上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9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成都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太仆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节选自《宋史·李之纯 李之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B.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C.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D.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按照三级行政区划,府或州是低于路的行政区域。
B.行状,也称“状”或“行述”,是古代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C.尺牍,本是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后引申为“文辞”,文中意为李之仪善写诗词。
D.本文中出现了较多官职变动的词语,例如“转”“改”“徙”“迁”等都表示平级调动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纯查案时头脑冷静。他奉命去查许彦先接受邕州官吏钱财一案时,认为出自被逐婢女之口的案件是芜杂胡说,没有治许彦先之罪。
B.李之纯处理政事时能顾及百姓的利益。言官指出成都发放官米损害了朝廷的利益,李之纯据理力争,及时制止了言官的建议。
C.李之纯对官场之弊洞若观火。例如他建议朝廷下达六部的事情,不能只交由小吏处理,这样容易导致小吏舞弄权术,影响事情的处理。
D.李之纯、李之仪与苏轼、苏辙皆有交情。李之纯曾因依附苏辙被罢免官职,李之仪则因听从苏轼的召辟而未能掌管大内的香药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
(2)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单于欲降武,使卫律治其事。律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B.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C.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D.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下列四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月渡泸   既克,公问其
B.单于愈益欲降   愿陛下亲之信
C.匈奴为神   塞忠谏之路也
D.还旧都   生者
3.下列对文言文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佐后主来实现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
B.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宁死不投降,不背叛汉朝。
C.甲、乙两文都体现大臣的忠诚,诸葛亮和苏武忠诚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D.单于开始时派卫律对苏武威逼利诱,后来把他关在大窖中不提供食物,苏武始终不屈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