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B.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C.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下列四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   黄河远上白云
B.鼓作气   用心
C.秋毫不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D.文臣不   停车坐枫林晚
3.下列对文言文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最后取得了胜利。
B.岳飞治军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
C.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先定策略再进攻,战无不胜;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D.甲、乙两个选段都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聚会
B.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       信:确实,实在
C.况修短随,终期于尽       化:造化
D.故叙时人,录其所述       列:排列
3.下列对《兰亭集序》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B.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D.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谁大王为此计者天下笑者,何也
B.项伯杀人,臣活我见相如,必辱
C.不如善遇之 侍者此觉知
D.得复见将军此 月出东山之上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可见他不是内奸。
B.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趁机拉拢项伯为他所用。可见其善于应变。
C.张良深刻了解刘邦的性格,说出见解时,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问题,启发刘邦醒悟而采纳自己的建议,可见其足智多谋。
D.项羽听到项伯说沛公不敢暾背叛时,就答应项伯“善遇之”,第二天与刘邦见面时直言是曹无伤告密。可见其政治上幼稚。
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20-08-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一中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率领
B.令将军与臣有                                郤:同“隙”,嫌隙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入前为寿                                      若:如果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A.今者有小人
B.吾属今为虏矣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沛公的一番言辞,既表白了与项王同心协力攻秦的意愿,又轻描淡写地用“不自意”三字掩盖了自己先入关中夺取天下的野心。
B.沛公深知自己势单力薄,所以他按时赴约,从“谢”和“东向坐”的行为举止上着意表现出自己的谦卑的态度,以求得项王的原谅。
C.项王自恃人多势众,对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又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等于把绝密信息拱手交给了敌方。
D.刘、项晤面,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但实际上,主宾各怀计谋。
2020-07-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蕺山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闻之,使人赵王书 遗:送
B.欲勿予,即秦兵之来 患:担心
C.秦王恐其破璧,乃谢 辞:告辞
D.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度:估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B.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C.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 请指示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未做官的读书人专用服装,也用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表达虔诚庄敬之意。
C.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礼宾人员,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顾全大局,敢于担当。在赵国君臣为是否予秦璧左右不定,并为出使人选犯 难时,他毛遂自荐,担起了出使强秦的使命。
B.蔺相如心思细密,应对机敏。他通过秦王得到和氏璧后的言行,看出了秦王的意图, 于是巧施计策,从秦王手中拿回了和氏璧。
C.蔺相如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他义正词严,当场揭穿秦王的用意,并表达了与璧俱 碎的决心,让秦王有所忌惮,不敢强行夺璧。
D.蔺相如忠心报国,不惧危难。为完璧归赵,他让随从乔装成平民,带着和氏璧从小 路回到赵国,完全不顾自己会陷于危险之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020-06-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复,字履初。生戚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宿儒不与游,以清操显。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宰相王缙欲得之,使弟纮说曰:“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复曰:“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缙憾之,由是废。数岁,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察使储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复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帝不听。又言:“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今阽于危,当惩前败。”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杞词不正!”帝色眙,谓左右曰:“复慢我。”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初,淮南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皋杀邠、陇叛卒,不应楚琳。复还执政,建言:“陛下反正,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瞭然知逆顺之理。”帝许之。复出,中官马钦绪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而从一密谂复曰:“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复曰:“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悦。复辞疾上政事,许之。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新唐书·萧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
B.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
C.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
D.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京城所管辖的县为京县(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
C.监军,指监督军队,也为官名,指监督军队的官员。唐玄宗时开始任用宦官为监军。
D.揖,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属于相见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行礼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复生于豪贵之家,不慕奢华。他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多以服饰车马互相炫耀,他却常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在房间里刻苦学习。
B.萧复为官关心民瘼,勇于担责。他任同州刺史时遇到年成歉收,因开仓借粮给百姓而被削除品阶,他说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能推卸责任。
C.萧复行事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他不怕得罪宰相,抵制高官诱惑,拒绝将别墅送给宰相王缙;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他予以厉声斥责。
D.萧复为人坦荡无私,敢于进言。他建议不要让宦官参与军政机要,建议用忠贞的韦皋替代奸佞之首陈少游,以便让天下人知道逆顺之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
(2)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衡少善文。             属:属于
B.遂五经,贯六艺。   通:通晓
C.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D.衡常思身之事。       图:谋划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C.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寻其方面,知震之所在。/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善属文,文学造诣深,还具有谦虚、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他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B.张衡善机巧,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第四段重点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浑天仪。
C.张衡善理政,任河间相时看到豪右“共为不轨” ,他“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
D.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张衡的一生;以“善”为纲,以“妙”为目,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章简而概括全。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020-05-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湖南省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威,不知何许人也。父琛,魏弘农太守。威少倜傥有大志,善骑射,膂力过人。

在周,数从征伐,位至柱国、京兆尹,封长寿县公,邑千户王谦作乱,高祖以威为行军总管,从元帅梁睿击之,军通谷,谦守将李三王拥劲兵拒守,睿以威为先锋三王初闭垒不战,威令人侮以激怒之,三王果出阵。威令壮士奋击,三王军溃,大兵继至,于是擒斩四千余人。进至开远,谦将赵俨众十万,连营三十里。威凿山通道,自西岭攻其背,俨遂败走,追至成都,与谦大战,威中军。及谦平,进位上柱国,拜泸州总管。高祖受禅,历幽、洛二州总管,改封晋熙郡公。寻拜河北道行台仆射,后督晋王军府事。数年,拜青州总管,赐钱八十万,米五百石,杂彩三百段威在青州,颇治产业,遣家奴于民间鬻芦菔①根,其奴缘此侵扰百姓。上深加谴责,废于家,后从上祠太山,至洛阳,上谓威日:“自朕之有天下,每委公以重镇,可谓推赤心矣。何乃不修名行,唯利是视?岂直孤负朕心,亦且累卿名德。”因问威曰:“公所执笏今安在?”,威顿首曰:“臣负罪亏宪,无颜复执,谨藏于家。”上曰:“可持来,威明日奉笏以见上曰公虽不遵法度功效实多朕不忘之今还公笏。于是复拜洛州刺史。

(选自《隋书·张威传》,有删改)


[注]①芦菔:萝卜。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通谷                                                       :驻扎
B.威令人侮以激怒之                                     :辱骂
C.与谦大战,威中军                                     :将领
D.上深加谴责,废于家                                 :获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威明日奉笏以见/上曰/公虽不遵法度/功效实多/朕不忘之/今还公笏
B.威明日奉笏/以见上曰/公虽不遵法/度功效实多/朕不忘之/今还公笏
C.威明日奉笏/以见上曰/公虽不遵法度/功效实多朕/不忘之/今还公笏
D.威明日奉笏以见/上曰/公虽不遵法/度功效实多朕/不忘之/今还公笏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威少有大志,体力过人,多次跟随皇帝征战,战功显赫,受到皇帝的提拔奖赏。
B.张威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运用激将法,诱敌出兵,出奇制胜,最终平定了叛乱。
C.张威颇治产业,却疏于管教家奴。家奴出售萝卜根时侵扰百姓,张威因此被皇帝责罚。
D.皇帝自认对张威推心置腹,而张威辜负了他的信任,皇帝在洛阳免去张威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乃不修名行,唯利是视?
(2)臣负罪亏宪,无颜复执,谨藏于家。
2020-05-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12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之交:指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
D.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在秦王无意偿赵城池时,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痛骂秦王。
B.蔺相如深谙人心,善于辞令。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让秦王无可奈何。
C.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
D.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臣请就汤镬”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度,公雅,其先恩州清河人。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坐解送国子监进士失实,监齐州税。还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帝遣使问所以御边,度奏曰:“今士气伤沮,若复追穷巢穴,粮千里,轻用人命以快一朝之意,非计之得也。太祖时,疆场之任,不用节将,但审擢材器,丰其廪赐,信其赏罚,方陲辑宁几二十年。为今之策,莫若谨亭障,远斥堠,控扼要害,为制御之全计。”因条上十策名曰《备边要览》。时西疆未宁,二府三司,虽询休不废务。度言:“苻坚以百万师寇晋,谢安命驾出游以安人心。请给假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从之。迁中书舍人,为承旨。

时叶清臣请商州置监铸大钱,以一当十。度奏曰:“在京西,有强盗杀人,取其衣,直不过数百钱。盗铸之利,不啻数倍。民间铜铅之器,悉为大钱,何以禁止?”帝尝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对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宜用才。”时度在翰林已七年,而朝廷方用兵,故对以此。谏官孙甫论度所言,盖自求柄用,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鞠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罢为紫宸殿学士兼侍读学士。卒,赠吏部尚书,文简。

(节选自《宋史·丁度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太常礼院          知:掌管
B.粮千里                 馈:运输
C.迁中书舍人          累:连累
D.取其                 弊:破旧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B.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C.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D.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3.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义有关的名字,长辈对晚辈称字表恭敬。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时代兼为最高学府。
C.“旬休”是我国唐宋时期官员们的一种休假制度,即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含褒贬的称号。
4.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A.禁卫军发生变化,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
B.禁卫军发动政变,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C.禁卫军发生变化,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D.禁卫军发动政变,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度劝谏皇上应该赐对。仁宗命令请求谒见的官员将奏折附在中书、枢密的奏折中上呈,丁度认为这样做容易堵塞言路。
B.丁度精心谋划边境防御。皇上询问御边之策,丁度认为不宜与敌人硬拼,不妨参照太祖时的做法进行防御,上奏十条计策。
C.丁度坚决反对铸造大钱。丁度通过对比强盗杀人后夺取的财物价值和偷铸钱币的利润,指明此举会刺激偷铸钱币的行为。
D.丁度对待政事据理力争。卫士政变,夏竦提出在禁宫中审讯,丁度直言应将此事交给相关部门,朝廷最终将党羽一网打尽。
2020-03-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12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