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若水先生传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初任,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式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暂兄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槛,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辞。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焦傣然。客从而晚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遣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述,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明末清初·张岱《琅嬛文集》,有删节)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②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磬,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序》,有删节)


注释:①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②《石匮书》:张岱利用家藏资料所著纪传体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莅任一月     甫:刚刚
B.静澜虑之     豫:预先
C.日欲     晡:升起
D.诸长吏皆违其意     重:不轻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先萎     蚓无爪牙
B.称疾     洎牧谗诛
C.直前托视疾     之以饥馑
D.愕窒不敢     秦伯说,郑人盟
3.文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B.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C.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D.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4.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现象,专指对逝去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讳增远”“讳煌”。
B.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汉武帝刘彻首创,一帝一年号。
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D.“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会元、解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 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7.张岱为余若水作传,也是为自己生平作注脚,结合两篇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二人相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天下也。陛下忿选人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俞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二)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厥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百姓安乐。夫治国犹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狱:监狱
B.然常为之不酒肉                           啖:吃
C.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                    孜孜:勤恳、努力不懈怠的样子
D.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                    稔:丰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天下也             师不必贤弟子
B.陛下忿选人多诈                           不知东方既白
C.朕死刑至重                                 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D.卿欲守法,使朕失信乎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胃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C.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3)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7.两篇选文都谈到了治国之道,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史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淫祀:不合礼治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②奸宄:犯法作乱的坏人。③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④己吾: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世人未之   奇:奇特
B.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除:授官
C.光和末,黄巾   起:起事、起义
D.灵帝崩   会:恰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相国曹参   我欲因梦吴越
B.征太祖典军校尉   君翻作《琶琶行》
C.太祖乃变易姓名   人之将死,言也善
D.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   解忧,唯有杜康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究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已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创甚             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知名       益:更加。
C.揖曙起,以败亡状             按:按照。
D.与孙沔破贼,谋出青       一:全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偏将屡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
B.青指使见             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荐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昆仑关
D.计事必审中机会后发       以青起行伍名动夷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B.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C.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D.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4.下列选项中全都体现狄青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②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③以步卒八千犯贼
④一昼夜绝昆仑关          ⑤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⑥尤喜推功与将佐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⑥D.②③④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C.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2)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3)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2021-11-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友,与梅尧臣游,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馆阁校勘。

范仲淹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庆历三年,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会保州兵乱,以为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迭相                      师:老师
B.修书责之                  贻:给
C.庆历三年,谏院        知:管理
D.其群皆怨怒,        谮:说人坏话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郑,亲诲        范仲淹贬饶州也
B.歌诗相倡和            朝廷惜之
C.范仲淹言事贬        修与尹洙、余靖皆直仲淹见逐
D.若讷上               帝独奖敢言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C.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D.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早逝,母亲很重视他的教育,后来他又与志同道合的师友结交,以文章名扬天下。
B.范仲淹被贬谪,高若讷认为应当罢免他,欧阳修谴责高若讷,最终使得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
C.虽然欧阳修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宋仁宗自始至终对他十分信任,还鼓励他直言。
D.欧阳修仕途坎坷,因被奸人忌恨而数次贬官,但他忠直敢言,谨守节操,谥号“文忠”可谓恰当。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2)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1-11-1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                                        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异矣                                 徒:门徒
D.其妻以书劝遨还家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                           家祭无忘告
B.徙居华阴                                        为长句
C.欲携妻子与俱隐                                 一犬坐于前
D.鼓无一                                               杀鸡用牛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2021-11-1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洪武中,濂首文学受知,恒待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帝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为文醇深飘逸,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居,英雄俊杰战攻之迹,文士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明·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濂首文学受知用:因为
B.未尝人过讦:攻击
C.以学未成而不暇顾:只是
D.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乘,趁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春秋》孔子褒善贬恶之书       尔其无忘父之志
B.亲老辞不行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有若囊括天地者                  故内惑郑袖
D.濂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铿然有声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B.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C.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D.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宋濂才能与品行的一组是(     
①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
②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③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④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⑤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⑥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元至正年间,宋濂曾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但他借故推辞,明朝建立后才出仕。
B.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C.川蜀山水险峻,非有官职、财富、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令宋濂抱憾而止。
D.宋濂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恳切真诚,体现了长者对后辈的关心和爱护。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
2021-11-1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6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晩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①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②馆③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④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藉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摭:拾取。②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③馆:供给食宿。④践行:设酒食送行。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                                          师:学习
B.不相师                                          耻:以……为耻
C.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     勒:雕刻
D.而颇能诱后进                                厉:严肃,严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执政览其文怜之          不舍(《劝学》)
B.由是知名                 不拘时(《劝学》)
C.迁、雄气格                 圣人(《师说》)
D.功授刑部侍郞             作《师说》贻之(《师说》)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本文中的“谈宴”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䜩,心念旧恩”中的意思不同。
D.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就写《进学解》,于是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斐均虽为人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6.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021-11-10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赃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悉案罪,威风大行。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并送前所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匈奴,不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                                          闻:听
B.悉案罪                                          征:追究
C.并送前所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假:借
D.不七尺之节                                   队:通“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威临                                     其无礼于晋
B.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藏污             客有吹洞箫
C.及还许,上                              事父
D.昔苏武困匈奴                           青,取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大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赃/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缪年少时就博学多才,被公府征召,举荐高职。逐步升迁做了荆州刺史。
B.徐缪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后戴罪征敌,破贼后被免官。
C.徐缪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
D.徐缪以身为国,为官期间,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璆到州,举奏忠赃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2)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2021-11-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