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帝元年,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岛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关中由是益富饶。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臣闻太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二十六年,卒兼天下。十四年,韩王纳地效重,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非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救之,非已死矣。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死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
B.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
C.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
D.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室,古代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B.客卿,文中为秦国官名,外国人在秦国作官,其位为卿,以客礼相待。
C.三王,古代传说中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是伏羲、神农、燧人。
D.来聘,即来访问。“聘”指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者问候致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对秦国采取疲敌策略,派郑国入秦,游说秦人开凿灌溉渠道,以耗费秦国国力,让秦国无力向东方发起进攻。
B.秦王认同各国在秦为官者都在替各自的君主游说离间秦国君臣关系的观点,并下达逐客令,李斯在被驱逐之列。
C.李斯在被驱逐的途中,向秦王上《谏逐客书》,分析了逐客的弊端,秦王于是召见李斯,恢复其官职,废除了逐客令。
D.韩非向秦王上书,希望秦王接见他,向他陈述破除合纵的计谋,秦王虽然高兴,但不愿任用他,后来李斯设计害死韩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大王诚听臣说,举而天下之从不破,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5.司马光是怎样评价韩非的?请概括说明。
2022-06-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曰: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曰:国亡不能救,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

十月,丞相孛罗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孛罗曰: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天祥曰: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孛罗曰:弃德祐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曰: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也。从怀、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孛罗语塞,忽曰: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曰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曰: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孛罗欲杀之,弘范病中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戮,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曰/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B.天祥曰/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C.天祥曰/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D.天祥曰/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B.宗庙,是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愍,《谥法》曰“在国逢难曰愍”,可见文中晋愍帝在位时国家逢兵寇之事,动荡不安。
D.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能逃出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孛罗“不忠”“不正”的指责,文天祥针锋相对予以反驳,认为自己以社稷为重并非不忠,二王即位符合正统并非篡位。
B.元朝君臣在如何处置文天祥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有人主张除掉他,有人主张释放他,元主因为惜才在本意上也不想杀死他。
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是因为他觉得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杀掉文天祥。
D.虽然文天祥抗元最终失败,但后人却认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文天祥舍生取义,从容赴死,这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
(2)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B.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C.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D.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人臣及名人事迹,令其传于后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结合文段与自己的理解简要说明。
2022-06-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率群臣奉太祖即吴王位。太祖以国之所重,莫先宗庙郊社,金有司建圜丘于钟山之阳,建方丘于钟山之阴。己已,典营缮者以宫室图讲。太祖见雕琢奇丽者,命去之,谓中书省曰:“吾节俭是宝,民力其毋殚乎!”十一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夫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必念农之劳,使之不苦于饥寒。"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宫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闾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谷应泰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责业。然身在行间,手不辍书,遍考百王之迹,深明治乱之故。观其惩官寺之失而禁内官预政,惩藩镇之变而制武臣不预兵食,祸本乱阶,防维略尽。至于立宗庙,建学校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观其开国,规模弘远矣。”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B.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C.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D.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社,祭天称郊,祭地为社,文中指祭祀天地的场所,方丘为郊,圜丘为社。
B.世子,原指天子、诸侯的嫡子,明清两代用来指称亲王嫡子,以别于“太子”。
C.卫所,明代军事机构,设于京师和各地郡县,一卫所辖有五千余人,卫下设所。
D.社学,在乡里设立的学校,与县学、郡学等构成明朝较为完备的地方官学体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审阅宫室设计图,让人删去其中奇丽的设计。他认为要崇尚节俭,不能为兴建宫室而滥用民力。
B.明太祖借视察圜丘的时机,让世子遍访农家,了解他们的吃穿用度,以此教育世子要体恤百姓的劳苦。
C.明太祖认为汉唐覆亡与宦官弄权有关。他吸取前朝教训,严禁宦官干政,并确立内侍官制,加以约束。
D.明太祖认为教化可使风俗淳善,政治清平,是开国的首要事务,因此他一再下诏,命令各地积极兴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2022-06-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甘肃省武威市六中高三第八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信亡,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为所与计事者/
B.“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韩信担任此职时曾多次献计于项羽。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称三秦。后泛指关中地区,如“城阙辅三秦”。
C.蜀、楚、汉均为地名。蜀即蜀地,指四川一带;楚即楚地,指项羽所统辖的区域;汉即关中一带,为刘邦所辖。
D.国,本义指疆域、地域,引申为指分封的诸侯国,后多泛指国家。汉封功臣,小者侯,大者王,文中指魏豹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品行不够好,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不为众人所喜。
B.韩信在项梁、项羽麾下,均不得重用。投奔刘邦后,萧何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久等无果,就与数十位将领离开了汉营。
C.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没来得及告诉刘邦,就亲自去追韩信了,过了一两日,萧何追回韩信后,才向刘邦提及此事。
D.萧何认为,如果刘邦想要夺取天下,韩信是不可或缺的良将。若欲拜韩信为大将,则须择吉日,亲自斋戒,礼节完备方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对于韩信,萧何“奇之”,刘邦“自以为得信晚”,请概括韩信的过人之处。
2022-05-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夏四月,炀帝凶问至长安,唐王哭之恸,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
B.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
C.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
D.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履上殿,“履”指鞋子,古代一些得到帝王特许的大臣,可以佩剑穿鞋上朝,被视为极大的优遇。
B.氐羌是古代对主要生活在西北或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人将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分为西夷、北狄。
C.九锡,“锡”此处通“赐”,九锡常指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礼遇极高。
D.五运,古人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称为五行,根据五行推算出王朝的气运,称为五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王攻下长安后,用信晓谕各郡县,不少地方的长吏、首领等争相前来觐见请求归降,相关部门每天要回复上百封的信件。
B.对于隋恭帝赐予九锡殊礼一事,唐王认为自己不能像曹魏和司马氏一样只为求取名声,于是将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
C.萧瑀任内史令,尽心尽力地处理国家事务,因为纠正违法行为,检举他人过失,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D.唐高祖责备内史拖延敕令的宣布执行,萧瑀解释说,事关国家的安危,所以每一道敕令都要详细勘定无误后才敢宣布执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
(2)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许懋字昭哲,高阳新城人,魏镇北将军允九世孙。祖珪,宋给事中,著作郎,桂阳太守。父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十四入太学,受《毛诗》,旦领师说,晚而覆讲,座下听者常数十百人,因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晓故事,称为仪注之学。起家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法曹,举茂才,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而召之,侍讲于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转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与司马褧同志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天监初,吏部尚书范云举懋参详五礼,除征西鄱阳王谘议,兼著作郎,待诏文德省。时有请封会稽禅国山者,高祖雅好礼,因集儒学之士,草封禅仪,将欲行焉。懋以为不可,因建议曰: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高祖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停。十年,转太子家令。宋、齐旧仪,郊天祀帝皆用衮冕,至天监七年,懋始请造大裘。至是,有事于明堂,仪注犹云服衮冕。懋驳之。凡诸礼仪,多所刊正。以足疾出为始平太守,政有能名。加散骑常侍,转天门太守。中大通三年,皇太子召诸儒参录《长春义记》。四年,拜中庶子。是岁卒,时年六十九。撰《述行记》四卷,有集十五卷。

(节选自《梁书·许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B.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C.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D.当是齐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风雨暴至/休松树下/封为五大夫/而事不遂晋武/泰始中欲封禅/竟不果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即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原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今独存《毛诗》。
B.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也可以指官职名。文中指的是给太子讲学。
C.衮冕,也称“章甫”,指帝王或三公的礼服和礼帽,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场合。
D.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懋聪明颖悟,勤勉钻研学问。他十四岁进入太学,早上学到知识,晚上就能对他人复述;又将自己的理解感悟编撰成书,其书颇受欢迎。
B.许懋精通仪注,深得时人推崇。他开始做官后,对掌故、旧制等仪注之学尤为谙熟,后来还兼任国子博士,仆射江祏称他为“经史笥”。
C.许懋忠诚正直,敢于直言劝谏。当时有人奏请高祖在会稽筑坛祭天,在国山辟场祭地,他旁征博引,极力进谏,最终他的建议被高祖赞许并采纳。
D.许懋刊正礼仪,施政亦有才干。对于各种礼仪制度,他大多有所校正;他因脚病出京担任始平太守,处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至孝,居父忧,执丧过礼。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
(2)不思古道而欲封禅,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
2022-05-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 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B.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C.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D.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四夷,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北戎、南蛮、东夷和西狄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尊右而卑左,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给自己进言。
B.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就杜衍等人被诬陷结党而罢官一事,义愤上疏,因此奸邪小人更加记恨并陷害他。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则嘱托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022-05-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一: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材料三: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材料四:

读李斯传

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草空绿。


[注] ①“云阳”是李斯被处决的地方。后世戏曲、小说常用以称行刑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C.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D.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B.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含有贬义,其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近。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囹圄,战国时期监狱沿用周制称为“囹圄”,从汉代开始,监狱始称为“狱”,一直使用到了元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应“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的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4.下列对材料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端两句,给车加上三轮车毂,就能跑得很快。以车轮为喻,借具体物象来展开议论。
B.三四句,一个“成”字,加深了诗的韵味,为后边的议论、感慨作了铺垫。
C.五、六句,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十分明显。“自戮”是他多行不义的必然结果。
D.全诗以李斯的悲惨下场作为结束,以景结情,具有“韵外之致”,引人深思。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3)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6.材料二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
7.“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为材料四全诗主旨,深刻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2-05-18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祥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蔡京是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元老”,先后四任宰相,长达十七年之久。②王黼是北宋末年大臣、宰相。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揽权敛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B.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C.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D.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搢绅,同“缙绅”,插笏于腰带,可以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B.疏,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用来陈述表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C.诣阙,到天子的宫阙。谓赴朝堂,又指赴京都。文中指被押送到朝廷。
D.莅其狱,指黄经臣亲自审理陈瓘的案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所奏切中时弊,有先见之明。他看到军备松弛,指出应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
B.陈禾尽职尽责,刚直敢言。他在由左正言升任给事中后,还弹劾童贯和黄经臣等玩弄权术,尽管皇帝一开始不爱听,他还是冒死进谏,再加上卢航的诋毁,最后他被贬谪到外地。
C.陈禾不畏强权,坚持正义。面对蔡京案的调查取证,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愿舍生取义,最后他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
D.陈禾为人清高,不同流合污。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