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爽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世主,岂可胜道哉!

(选自《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材料三: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这里指稷下学宫,当时汇集了天下贤士如孟轲、淳于髡、荀子、王斗等。②騄耳:良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处。

韩子卢逐A东郭逡环B山者三C腾山者五D兔极于前犬E废于后犬F兔俱罢G各死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淳于髡等人著书立说“以干世主”的“干”即“干仕”,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的一种通常的做法,意为“干预朝政”。
B.谒者,官名,原为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后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材料三中“谒者”就是指齐宣王传达近侍。
C.“尺縠”为古代一种丝织品,是做帽子的布料,质地轻薄纤细,文中用“尺縠”类比,说明齐宣王所爱非当。
D.便辟亦作“便嬖”,指阿谀逢迎而受君主宠爱的近臣。材料三中“左右便辟”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便嬖不足使令于前”的“便嬖”是同一类人。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直言进谏,或著书立说,稷下先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以干世主”,是齐国强大的原因之一。
B.齐王听了淳于髡的劝谏,下令停止出兵,因为一旦发兵攻打魏国,秦、楚两国就会坐收“田父”之利。
C.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安定周朝王室内乱,所以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D.从亲自迎接王斗、向王斗道歉、听从谏言体养将士等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是个爱惜人才、愿听谏言的明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稷下学宫的先生勇于谏言,针砭时弊,但彼此的论说之术又各有不同。请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淳于髡与王斗论说的不同之处。
2024-01-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病去。太尉杨赐特,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馀,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祇、萧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祇、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祇、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节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B.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C.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D.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谢”字是不相同的意思。
B.“辟”,意思是征召,与此类似的还有“举”“荐”“征”等。
C.“自乞”,意思是自己请求退职。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告老”等。
D.“延熹”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因为赵咨极孝顺有修养而举荐他,于是赵咨沿袭了父亲的官职做了博士。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没有因为曹暠的迎接而停留,曹暠感到很惭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了。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但最终按照赵胤的想法厚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2)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2024-01-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②刑:通。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5.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展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集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君服视其品秩于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授。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含,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

归奔母丧。丧毕,除广东布政使。肇庆大水,先生上灾伤状,不待报,辄发聚赈之。市舶阉书眷横甚,番禺知县高瑶发其赃钜万,都御史宋受不敢话。先生移文奖瑶,眷深憾之。眷乃证先生党比属官,上怒,遣刑部员外郎李行会巡按御史徐同爱共轴。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褧曰:“死即死耳,不敢以私恨陷正人也。”爱书入,诏锦衣官速问,士民数万人央舟而哭。至南昌,疾作,卒于石事寺,年五十八。友人张元祯殓以疏络,或咎其薄,元祯曰:公平生清苦,殓以时服,公志也。

(节选自黄宗羲《明懦学案》)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

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夺”与《齐祖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B.弥封,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弥”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意思不同。
C.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应考者为各省举人。
D.囹圄,指监狱。成语“身陷图图”即指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受苦;有时也指好人蒙受冤屈,也可表示陷入困难或束缚中。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选从小端正诚实,不苟言笑,以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丘文庄看到他,说他是个古代的君子,将他的文章评为会试第一。
B.陈选勇于表达意见。他上奏章为被贬谪的罗一峰辩护,也曾弹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他的意见虽未被完全采用,但其风采令人敬畏。
C.陈选为官决策果敢。肇庆发大水和广寇流入赣州时,他上报朝廷但不等朝廷回复,就开仓赈济百姓、派遣士兵平叛。
D.陈选一生清苦,为政崇尚简易。因母亲去世而离任时,行李只有一辆车罢了,士民嚎哭着为他送行,给他立了一座生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
(2)两人欲文致之,谓吏张褧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为诬。
5.材料一中说“眷深憾之”,材料二中说“眷憾选甚”,请简要概括韦眷“憾选”的原因。
2024-01-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碻磝,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拨。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毀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正确答案对应字母。
若中州A震动B黄河C以南D自当E消溃F上G意H止I存J河南K亦L不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元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中的“乘”含义相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不求甚解”中的“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碻磝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交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碻磝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一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
2024-01-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屈原列传》中的“宋玉、景差之徒者”的“徒”意思不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2024-01-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学情调研考试(期中)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 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注】①筦籥:锁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B.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C.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D.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指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湣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楚、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2) 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5.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
2024-01-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

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等已杀京降金,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喜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B.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C.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复命”中“何以”是拿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
B.“技之长短,地之要害”中的“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相同。
C.“以言者落职”中的“以”与“无以至千里”的“以”意义相同。
D.“长短句”原是词的本名,宋代以后与“乐府”成为了词的别名;《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均是以词人的名命名的词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从师学,后决心归宋。他与党怀英以蔡伯坚为师学习,二人并称“辛党”,金主完颜亮死后,辛弃疾在宋任职。
B.辛弃疾见机善谋,有谋有勇。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曾劝耿京作南归决断,他与王世隆等直奔金营斩杀张安国后回宋。
C.辛弃疾通晓军事,治政有方。他在文章中论述形势、战术、地形等方面问题极为详细;任职滁州时减轻赋税,提议军队屯垦。
D.辛弃疾任职频繁,死后被封褒奖。他在抗金中官职一直处于变动中;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表明了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

(4)把文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
②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
2024-01-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南安华侨中学、石狮第八中学、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线,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闹,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节选自《汉书·高帝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B.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C.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D.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一般指开国之君死后在太庙被奉祀时起的名号。庙号命名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B.“家”,在文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为“安家”,与“家徒四壁”中的“家”用法相同。
C.“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现在的名片。
D.“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些官吏,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死亡,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死亡,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
(2)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
5.刘邦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的成功早有端倪,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4-01-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