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7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
1 . 按要求填空。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            )《过秦论》)

(3)屈原《离骚》中表达诗人内心美好、死而无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30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友笺

(清)毛奇龄

①东林非党也,有抗东林者而党始名,然而不敢显居于抗之者也,于是甘于抗东林者必文曰中立,夫使抗之者不敢显居于抗之而乃曰中立,则东林尊矣。

②今之抗王李之文者亦然,明明诋其文而不敢显居于诋之之列,必文曰都不观某某两家之书,则其文益尊矣。

③吾之抗王李不如是,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一无所逃,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若来旨云东林容有小人,抗东林者必无君子文,或稍异是耳。

【注释】①王李: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与李攀龙。

1.阅读第①②段,下列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称东林为党始于反对者的出现。
B.反对者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
C.反对者不敢公开诋毁王李之文。
D.反对者使得王李之文更受尊重。
2.分析文中第①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③段作者提出自己对王李之文的批评方法,请评析作者的批评方法。
2024-04-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君传

(明)徐渭

①吾友王君,讳某字某,卒之。又明年,其子某以葬其考时缺志铭惧遂殒殁其素也乃书状来请传。余读已,喟然者久之。

②夫以王君少颖敏苦学,未弱冠以儒充试一不,乃为生,于府学中便廪食,其后试有司,无一第不高等,且甲诸同学生,百里之外裹粮而趋学者,无一不就王先生塾,乃弛担,如是且三十年,奇矣,然犹以贡拔,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至其以文受知一府公,府公怜其贫,颇风之。人持百金为寿,请府事,而君不为动。先是,又一他府公授一乡翰林,托令简壻以属君。君对曰:某薄命,业巳约妇,无以承使君厚惠。府公复翰林,戏举旧事曰:事不谐矣。此虽人人未必尽知之,然某犹能言之也。至君以一经教弟子,致束修若廪食准,铜钱以个计,可百万,乃悉以同诸弟,瑜者教之,瑕者食之,终其身为一窭人。此则人或知之,君未尝言之,某亦不得言之者也。今夫身至大官镪盈藏,乃嫂叔矜耰锄、兄弟以故业而斗者岂少哉?噫!可传已!

③论曰:懋新君虽窭,然喜植花木,畜鱼于盆池,买古书帖及名人画满箧笥,数饾俎衔杯,喜翩翩也。即为举子业,然亦时为诗,及好人为诗。城中大家治园池不少,友人中为诗者亦往往有之,然予不数过也,而特数过君。君之办景岂真过富人哉?而乃今则已矣。庄周曰:自惠子死,无以发吾言也。

【注释】①王君:名鎜,字懋新,作者友人。②充试:参加科考。③贡拔:生员选拔到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④风,敎。⑤简壻:挑选女婿。⑥窭:贫穷。⑦镪盈藏:储藏大量钱币。⑧饾俎:指果蔬酒具。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儒充试一不                       (2)兄弟以故业而斗者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且甲诸同学生(     )
A.隔阂                  B.夹杂                       C.参与                    D.间或
(2)奇矣(     )
A.命运                  B.算得上                    C.计算                    D.数目
3.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其 子 某 以 葬 其 考 时 缺 志 铭 惧 遂 殒 殁 其 素 也 乃 书 状 来 请 传。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城中大家治园池不少,友人中为诗者亦往往有之,然予不数过也,而特数过君。
5.阅读第②段,根据行文思路从三个方面概括王君的事迹。
6.与第②段比较,分析第③段写人叙事的不同之处。
2024-04-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夜有怀

(清)吴兆骞

一灯愁独卧,永夜客衣单。

星月临江静,楼台拂曙寒。

悲笳霜外断,清漏梦中残。

忽忆西园会,笙歌满玉阑。

【注释】①清初诗人,曾因科场案被流放到塞外宁古塔,著有《秋笳集》。②西园会,泛指文人雅集。

1.找出与这首诗题材相同的一项(     
A.王维《山居秋暝》B.陶潜《归园田居》C.李清照《声声慢》D.杜甫《登高》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以“愁”字总领全篇。
B.三四句写夜色静谧,春风拂去寒气。
C.五六句写胡笳与刻漏声,以声衬静。
D.悲、清、断、残,渲染出凄清氛围。
3.结合全诗,鉴赏诗歌结尾两句的构思特点。
2024-04-1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

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④片时的静默。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蒙古歌。

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

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

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

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1.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
3.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
4.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
2024-04-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6 . 王立群教授写了一本《唐十家诗传》,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序言(部分)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

江湖有酒庙堂梦,尽付清风明月中——李白诗传

半在朝廷半在山,云自无心水自闲——王维诗传

一壶漂泊铸诗史,忧君忧国忧万民——杜甫诗传

诗与远方吾最爱,风雪鞍马梨花开——岑参诗传

永不退缩韩退之,虽千万人吾往矣——韩愈诗传

长恨琵琶秦中吟,功名富贵皆浮云——白居易诗传

花开花落两由之,半生归来仍少年——刘禹锡诗传

投荒去国六千里,江山永柳一孤舟——柳宗元诗传

孙子兵法阿房赋,春风十里不如你——杜牧诗传

万里云罗一雁飞,世事无情最深情——李商隐诗传

序言(部分)

知识碎片化时代,我们如何读诗(代序)

王立群

①我们当下的时代,知识的碎片化是一个必然存在,所以我们对此不必过多纠结,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发现高质量的碎片、剔除无用的碎片,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碎片。既然是因为知识的碎片化影响了我们的深度思考,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碎屑凝练起来,让它们不再那么吗?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对碎片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此弥补知识碎片化的弊端,实现从碎片到整体的跨越。这也就是知识整体化的过程。

②古典诗词的阅读亦然。

③诗词是由人创作的,一个人一生可能创作很多诗词,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一个诗人一生创作的著名诗词串联起来,这就是诗传

④利用诗传的方式对个人记忆中散乱的诗歌进行聚合,这是一种整体化,不但能实现对碎片化的超越,更是极为有效的诗歌阅读方式。

⑤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词,至少有六个方面是必须的: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前四个方面,都直接涉及作者,这没有疑问。后两个方面,对诗词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尽管有的时候,单纯从诗歌文本中就能获得大部分的信息,但要真正深入、更加通透地读懂文本,还必须了解作者。

⑥孟子曾对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吟诵古人的诗词,阅读他们的著作,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这怎么能行呢?所以要研究他们的时代与经历,这就是和古人交朋友。这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传统的由来。只有知人,才能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写作动机等;惟有论世,才能根据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

⑦通过诗传的方式,能够实现知人论世,能够将散乱的一句句、一首首诗词整体化为一个便于把握的系列。除此之外,这些诗人,本身亦并非一个个单独的存在,他们之间尚存在师友、亲朋、同僚等各种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诗词唱和交往,甚至斗争,由此可以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系统的整体,这不但能准确、深透地理解古人,读懂他们的诗词,而且,在我们嘴边呼之欲出的时候,诗词能够随时脱口而出,而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甚至千呼万呼不出来。这也正是我们编写《唐十家诗传》这套书的动机。

⑧这套书是以作者的生平为纲,以名作名篇为纬,努力做到纲举目张。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文尽量全部涉及,这给读者的顺利阅读提供了基础。另外,一些广为流传的诗篇、一些著名选本选录的诗作以及一些包含名言警句的诗文,也尽可能选录,这算是给读者的原有视野提供了拓展的可能。总之,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读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也能部分突破读者的期待视野,尽量使之能读、可读、让人愿意读。

读者评论

阿山:所选取的唐十家有待商榷。岑参的边塞诗成就还不如王昌龄,不宜入选。韩愈、柳宗元,他们是古文大家,诗歌的影响力有限,为何入选十家之列?

1.作为一篇序文,下列对其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写作动机与写作体例。
B.阅读问题与阅读对策。
C.阅读方法与阅读效果。
D.写作背景与写作内容。
2.根据目录中的标题,下列推断的内容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诗传》韩愈为人刚直,敢做敢言,虽屡遭贬斥却百折不回。
B.《王维诗传》王维晚年半仕半隐,悠游辋川别业,获得内心宁静。
C.《白居易诗传》白居易历经官场险恶,毅然辞官归乡,闭门谢客。
D.《杜甫诗传》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忧国忧民,成就了一代诗圣。
3.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古典诗词阅读也需要整合的方式。
B.“诗传”就是将某个诗人创作的著名诗词串联起来。
C.读懂一首诗所需要六个方面知识都离不开了解作者。
D.“知人论世”不是为了读懂诗歌,而是与古人交友。
4.如果对第⑤段中作者观点加以反驳,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5.你是否赞同读者阿山的观点?请分条阐述你的理由。
2024-04-1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7 . 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即便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数字时代
②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丰富、娱乐活动异彩纷呈
③悄无声息地伴随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行事
④四季轮替、花开花落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关
⑤但作为物种的个体,我们依旧生活在天地之下、四时之中
A.④⑤③①②B.②①④⑤③C.②⑤①④③D.④⑤③②①
(2)旅居京师的阿宝托同乡友人带家书给自己哥哥,阿宝写给友人一纸短笺。请在以下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表达不得体的词语并修改。
【甲】闻足下定于某日归宁,特奉一函,【乙】敬烦面交尊兄,匆匆不尽,【丙】弟某敛衽。”
2024-04-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8 . 根据要求作文。

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9 .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民族有太多的英雄意味着太多的苦难,是不幸的。”也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10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文】

苏洵《六国论》(节选)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李桢《六国论》(节选)

①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③所以然者,何□?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

④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宜然:应当这样
C.兵连祸结,无虚岁   曾:曾经
D.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2.乙文两处方框处,适合填入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焉   D.哉   
3.小明同学在图书馆阅读时,看到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议论文做出了如下评述:

我国古代议论文的写作并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在逻辑思维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思维,在严密说理的过程中展现出动人的文学色彩。

这段话引起了小明对两篇《六国论》中形象化说理方式的思考,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为小明写一段赏析,帮助他进行思考。

4.两篇《六国论》在提出观点的方式和展开论证的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异,请对此加以比较分析。   
2023-07-1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