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

②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建武初,为南康王侍郎。时齐明帝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六署九府常行职事,莫不争自启闻,取决诏敕。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于是凭势互相通进,人君之务,粗为繁密。嵘乃上书言:“古者明君,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答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他言。

③永元末,除司徒行参军。梁天监初,制度虽革,而未能尽改前弊。……

④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宁朔记室,专掌文翰。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元简令嵘作《瑞室颂》以旌表之,辞甚典丽。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

⑤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顷之卒官。

(选自《南史·钟嵘传》)

[注]①纲目:法网,法度。②取决诏敕:依靠诏书敕令来处理事务。 ③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梁开国功臣,文学家。钟嵘(466-518),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歌评论《诗品》。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国子生,《周易》(     )     (2)书奏,上不(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莫不争自启闻     
A.启发       B.听见        C.禀报        D.通知
(2)才颁政,量能授职(     
A.估量       B.准则        C.管理        D.消灭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庖人宰而为大匠斫也
4.请用“/”给画线部分断句(超过或少于三处不得分)。
时居士何胤筑室若邪山山发洪水漂拔树石此室独存
5.分析第②段“上不顾而他言”的原因。
6.分析第⑤段钟嵘对沈约的评价,并概括钟嵘的性格特点。
2024-04-30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

1.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B.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
C.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D.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2.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
3.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B.“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
C.“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
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
4.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
5.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
2024-04-30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3 . 写作。

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4-04-30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十一首·其十一

【清】史承谦

何处凄凉赋卖金。偶逢风月一披襟,倦游无味到而今。

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晚来生怕薄寒侵。

【注】①赋卖金:用汉武帝陈皇后以千金购司马相如《长门赋》事。②披襟:豪迈状。宋玉《风赋》: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江城子B.扬州慢C.浣溪沙D.望海潮
2.作者人生“不称意”,只有“偶逢风月”才能“一披襟”,看似豪气,实多辛酸无奈。下面的诗句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
B.禅榻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 (陈维崧《沁园春》)
C.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3.有人说“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这两句“可作春联,贴于酒家”,有人说这两句不能给人以“暖”“薰”之意。根据你对全词意境的理解,评判前人看法。
2024-04-30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按要求填空。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何时可掇?(﹝东汉﹞曹操《____________》)

(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30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既见君子:蜉蝣之羽

张定浩

①《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

②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有死之身,所谓乐生哀死,然哀乐和生死本都是一体两面,“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

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

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

③《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

④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

⑤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

⑥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

⑦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

⑧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

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

(为方便理解,命题者增加了《蜉蝣》译文,与原作者无关,仅供参考)

1.第①②段作者多次提及的词语“忧郁”,请解释其含义。
2.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3.第⑥段说“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就“理解了这首诗”,安安同学说,读完此文有了模糊认识,但仍讲不清楚,请你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
4.末段呼应篇首,先指出人为何会有“心之忧”;再以水边夕阳下人的凝视这一意象引发思考。“我们”是否知道“他最终的归宿”?请根据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评判。
2024-04-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苦竹记

〔明〕陆树声

①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每方春时,苞甲出土,头角茧栗,率以供采食。或蒸瀹以为汤,茹介茶荈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方长。故虽园林丰美,复垣重扃,主人居常爱护;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

②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每当溪谷崖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而甘者至取之或尽其类。然甘者近自戕,而苦者虽弃,犹免于剪伐。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

③予廨舍之西南隅,有竹丛生,出败甓间,既非处于复垣重局,仅比于溪谷崖陆,散漫无收者,而不虞于剪伐,以其全于苦也,而过者方以苦竹藐之。予读《庄子》,适有味其言也,感而为之记。

[注]①陆树声,明代学者,松江华亭人。②苞:通“包”,竹笋外包壳叶,如穿盔甲。③角茧栗:竹笋如茧、栗般小。④蒸瀹:瀹,yuè,蒸煮。⑤茶荈chuǎn:粗茶。⑥靳:怜惜。⑦廨:官吏办公的地方。

1.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人嗜竹之盛:春天笋刚出土,便争相食用。
B.竹笋蒸煮后能治疗眼疾,遂将其作为馈赠之礼。
C.为竹笋,主人筑起了重重围墙,设置道道门户。
D.一旦竹笋能食用,又剪伐不顾,毫无顾惜之情。
2.对第②段解说不妥当的一项是(     
A.苦竹生长于荒郊野外,一直无人维护备受冷落。
B.甘笋受尽宠幸,结果却被剪伐,成了盘中美食。
C.苦竹虽然不被人关照爱护,反而因此得以保全。
D.本文主旨乃否定甘竹以小幸换来大不幸的行为。
3.请赏析本文“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2024-04-1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8 .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昔周公之相也,         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 (﹝西汉﹞桓宽《盐铁论》)

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
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
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
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

(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贾政是成人的标征。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

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
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
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
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
2024-04-13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离别

邬峭峰

①我有个弱项,害怕离别。明知那种难过总会淡去,却依然害怕。四五岁时,和邻居家的客人,一个远道而来的小女孩告别后,居然会抑郁多日。1967年,随母亲在农村的干校过暑假,她要出差,只得放我独自过一周。这让七岁的我乐疯了,就为无人管束的自由七日。那是记忆中,唯一暖色调的离别。

1985年,我将一人上路,出发去天山南麓工作。出发前一晚,我从住处特地去父母家道别,还和家人喝了酒。父亲做了几点嘱咐。我与父亲商定,不需要任何人送行,包括他。第二天,火车是清早六点多发车。我背负行囊,在“上海火车站”几个红色大字下,排队由室外走入室内时,瞥见父亲在几十米开外一个幽暗处,抽烟看着我。他吸口烟,脸部就被烟头带红一下。父亲的出现,让人不知所措。我没去回应,不太情愿风萧萧兮的壮士感,一下被离别的愁肠缠绕。此外,我若向父亲跑去,他应该既巴不得,又很尴尬。我刚打算向他挥手致意,又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走了几步,我还是回头去看了,他已被人流淹没。

③列车呼啸向北,我在往事回溯。父亲性烈,说话永远动用最重的分量,每个无趣结局,都在意料之中。我从小不太愿和他交流,就为躲过难以抗击的语言压迫。待我的智力及骨骼逐渐成人化,唇间茸毛一如黑色战旗飘荡,父子开始形成各自的气场。毕竟有基因组纽带相缠,父子间的识破,相对不难。台面之上,子为尊卑有序而收敛,父因血亲之爱而宽宥。然而,父子这种男性关系里的对手感。注定要在血缘以外,搭建某种存在形式。至此,我们双方的出招,隐约像两个帮派的大佬,比以前要考究,以免被对方轻蔑。

④规避和父亲这类性格的男人对话,他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他刚烈于外,我执拗在内:硬碰硬的下场,是大家都留有撞痕。自我有记忆,父亲就强势。少年后,我向父亲的挑衅,始于一些试探,伸缩灵活,步步为营。父亲年事渐高,暴烈的曲线是下滑的。

⑤仰躺在列车中铺,眼前有一个画面。那是大学毕业后,我从家里搬出去住,要带走一只老旧的三人沙发。那只沙发死沉,我一上手似有不祥之感。我和父亲各抬一头,在托举上一辆皮卡的当口,在二十分之一秒之内,父亲和我的臂力都绷不住了。先松脱手的那个人,手脚会下意识联动,一跳而避过被砸。而后松手者,是力有不逮而不自觉滑脱,腿脚常来不及反应。当我们涨红脸都想顶住的那个刹那,沙发的一端,从我的手里脱离,接着便是父亲“啊”了一声,他托不住的沙发那端,砸中他的小腿。疼得他几乎就要破口大骂,但还是选择扑在沙发背上,以扛过最疼的那几秒,他硬是不出声,冷汗直冒。那年父亲五十多岁,还算壮实。相信,在那个二十分之一秒的顽强抬举而就快失手时,保护儿子的本能,让他比我多坚持了那么一瞬。我极为惭愧,恨不得砸到的是我,哪怕砸断我的筋骨。事后看,我应该手头颈肩并用,以殊死之心顶住。我的松懈,就因下意识中,对彼此的怜惜不如父亲坚决。这种事情,在父子之间,不会重复了。这个画面,再次串联起刚刚离别的场景,合着列车行进的节律,放大了伤感。

⑥火车站的这个离别,在此后二十余年中,父子都没有再提起。

⑦还有比时间的列车更快的吗?在它喧嚣的行进中,新生及凋谢高速轮替。若问,此生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就是把带我来人间的父母,亲手送还生之彼岸。仿如他们翻开了一册书,由我轻轻合上。这对大千世界无足轻重,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有简白而完整之美。

⑧父亲是患肺梗阻去世的,上午还极清醒,下午就走了,护士示意我上前。我托住父亲的下颏,让他的脸在告别尘世之际,定型周正。这有隐喻意味,像是父亲交由儿子来完成雕塑自己的最后一笔。我捂紧父亲的下颏,久久没有松手,感觉到一块肉体由温热变向冰凉。

⑨童年,我睡在父亲身边,他喜欢用一条腿横跨我的身体压住我。我不明白他其中的乐趣,是他想借这个动作,获得男人拥有儿子的一种真切质感?还是他下意识里,想锁住父子必然的失离?此刻,是我和父亲身体的最后触碰。不再像幼时,以为父亲就是一匹马,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

⑩送别父亲,充满歉疚。那些因失度、自我、僵直、小器、不妥协,造成对父亲的伤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害,已无法弥补。忽然明白,不要以为他是你父亲,他就那么容易消化你的不敬。恰恰相反,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在乎的,很可能就是自己儿子的评判,包括那些散见于日常的、以态度为语言的评判。成年男人在受到批评时,常会反过来贬低对方,以寻获平衡。但是,他们唯独不舍得,将这一手段用在自己儿子头上。

1.分析第②段“我”“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的心理活动。
2.分析第⑤段“放大了伤感”的原因。
3.以第③段或第⑧段为例,赏析本文情感表达上“节制、含蓄”的特点。
4.文章以“离别”为题写父子关系,如果将标题改为“我和父亲”是否更合适,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的模式

石昌渝

①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叙事者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小说世界的种种作出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价值判断,总是要采用某一种叙述的方式。叙事者或者以第三人称,或者以第一人称。他可以是纯客观的叙述,叙事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透过情节结构和风格技巧表达出来。也可以是主观的叙述,叙事者          。他可以选择全知的视角进行叙述,叙事者不但知道任何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干什么,而且知道任何人物的内心隐秘;也可以选择限知的视角进行叙述,叙事者只能讲述作品中人物能够被闻见的言语举动。叙事模式按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三类:[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主观叙述,客观叙述;[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②第一人称叙事模式指叙事者参与故事情节,甚至是故事的主角,“我”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和事件进程中自身的认知过程。第一人称由于标榜为“我”的经历,常常获得一种令人信以为真的效果。但是,第一人称只能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不能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

③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不参与情节,也就是说不在故事中充当任何一种角色,他只是故事的局外人、旁观者,他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叙事者可以在叙述中插进自己对人物情节的解释和褒贬,也可以把褒贬隐含在情节结构和各种隐喻象征之中,让读者去做判断。

④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者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和无处不在,时空可以自由翱翔,可以描述任何隐秘的角落,然而这种叙事的灵活程度也必须付出代价,倘若不小心翼翼地把握真实性原则,就很容易被指为偏离真实的主观任意编造。小说创造的世界固然是虚构的,是一种幻象,但作为小说就必须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是真的,让读者暂时离开现实红尘踏入小说世界。

⑤在作者、故事和读者的关系中,作者可以不隐蔽自己,在叙述中出头露面进行解释和评论,使读者在接受故事的同时始终感到有一个讲述者的存在。这是主观叙述。另外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将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发生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接受故事的时候忘记了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这是客观叙述。

⑥叙述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作者叙述的方式,并非说客观叙述就意味着作者对他描叙的人物和情节抱着一种超然于是非之外的客观态度。任何一部小说都是有倾向性的,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叙述中渗透着自己的美学评价,客观叙述只不过将自己的评价隐藏在情节结构和隐喻象征中,让读者通过情节自己去领悟而已。

⑦主观叙述是古代白话小说常见的叙事方式,叙事者在讲述前后往往都有开场白和收场语,在主要故事的叙述中常常中断情节插入叙事者的诠释或评论,作者在这个时候直接与读者对话。

⑧客观叙述的叙事者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都决不中断情节站出来说话,故事就像实际生活那样一幕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感觉有一个叙事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之间。

⑨小说叙述故事还有视角的问题。人物内心活动看不到,只能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和某个隐喻象征的画面来表现;抽象的东西,如人的品质、思想,某个事物的意义等等,只能通过具象的画面来表现。作品某个人物的性格品德和内心活动,是作品中其他人物不能看到和知晓的,作者却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很随便地就揭示了出来,这就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可以把真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知道的东西讲述出来,作者的确方便和自由,然而却带来是否可信的问题。

⑩限知视角更接近电影镜头,它的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叙事者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叙事者不断变换由小说人物承担的观察主体,来达到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叙。叙事者不能自由进入处在被观察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披露无遗。

1.第①段画线句是对“客观的叙述”特点的揭示,根据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主观的叙述”的特点。
2.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便于作家全方位描述人物,无论怎样都能永葆真实。
B.客观叙述,即作者对所写人物抱着完全超然物外的客观态度,可保公正。
C.全知视角的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便于作者自由表述,但可信性存疑。
D.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品质很难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或具象的画面来表现。
3.根据本文提供的叙事知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对指定情节进行评述。

【案例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林黛玉窗外听见怡红院内宝因史湘云说“经济”一事与史湘云险些“翻脸”,观察主体是林黛玉。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恐致劳怯之症。”我为的能;为我知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点评1】这段文字以林黛为观察主体可以理解为以林黛玉的口吻进行_____人称叙述,这种叙事,可以自由表白心迹,但不可以____

【案例2】《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自苏州来到京城,运河上岸,一路都是林黛玉眼中所见,宁国府、荣国府的豪门气象,进门以后,如何下轿,众人如何服侍,正房大院如何,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叙的。接着写亲戚见面,观察主体仍是林黛玉。记叙中含有黛玉的品评。行文往下,观察主体又转移到众人身上,“众人览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点评2】以上属____视角叙述。这种视角也可以不断变换观察主体,好处是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