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1 . 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40年前,费孝通先生通过对苏州吴江区的调查研究,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要重视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工业,解决农民本地就业的命题。近十年来,                                                    

①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箴言已然在他的家乡书写出生动实践
②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逐步照进现实
③齐心村为村民提供保洁服务、绿化养护等就业岗位,搭建富民增收平台
④随着吴江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全面铺开
⑤开弦弓村探索出一条具有研学文化特色的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A.②④③⑤①B.④②⑤③①C.①④②⑤③D.④①③⑤②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和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     
A.民生版《绘就美美江村发展蓝图》B.文化版《讲好现代乡村振兴故事》
C.时评版《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D.理论版《统筹规划苏州乡村建设》
2024-04-30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绝响

杜卫东

①画舫行至湖中。水面,清波荡漾;舱内,酒断肠愁。

②此刻,站在你身旁的是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的黑脸汉子:钱谦益,你的夫君,南明政权礼部尚书。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前,下诏宣他进京任礼部侍郎,刚要启程,城破。崇祯击鼓呼唤百官,竟无一人至。

③你双手持杯,走到船头,深情望着丈夫,话未出口泪已流:“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

④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目光投向水面:“如是,水冷……”水冷,如寒霜骤降,瞬间将你冰冻。

⑤柳如是,人如名字般妩媚,“秦淮八艳”之首。你曾飞蛾扑火般找到他,他的见识如箭穿云,他的才华如花绽放。谁承想,你仰慕的男神瞬间如泥塑般坍塌。

⑥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洒入湖中。一抬手,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⑦你的生命是场放逐。十岁的你因家贫路绝被卖入青楼。所幸,接住你的是江南名妓徐佛,她教你弹琴,听高山之音;与你读诗,赴李杜之约,并主动为你脱籍赎身。从此,你寄身于松江,乘画舫、逐长川,半部《诗经》引火,三卷《汉书》烹茶,来往于名士之间,唱和在雅士宴中。

⑧你无视传统礼俗,脱籍后一直为自己留心佳婿。你不在乎年龄和相貌,只看对方的才识与学养,憧憬着有一佳木能让自己筑巢而鸣。崇祯十四年的一天,你青巾束发,淡妆素容,着一袭书生布袍,主动去拜访江南名士钱谦益。后堂读书的钱谦益读到“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的名帖,寻你至泊舟的湖畔,拱手施礼。从此,你是他的彼岸,他是你的归舟。

⑨那日,你被钱谦益救起,心如枯槁。

⑩细雨蒙蒙中,丈夫锦衣纱帽,率南明一众亡国之臣开城乞降,匍在地的丑态让你无地自容。当他顾影惭形,前往京城效命新朝时,你甚至不愿望一眼他的背影。

后来,你原谅了他——人的纯洁,不是一尘不染,而是洞穿世事后的从容。

你不会忘记,钱谦益敬重你,以正妻之礼迎娶你的情景。你知道,你的婚姻不被世俗祝福,你的行为不为礼法接纳。他却为你戴上凤冠霞帔,许你十里红妆。

你不会忘记,为迎娶你,钱谦益建起绛云楼,它是你们的雅居之处,更是读书之所。你和他身处一室,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沧海日、峨眉雪,洞庭明月照武夷;少陵诗、左传文,司马直笔屈子梦。

在你的鼓励下,归隐山林的钱谦益再复出奔走,以图挽救濒临灭亡的大明;你不辞劳苦地替夫君招待八方来客,积蓄抗清救国力量。就是这时候,你结识了前来拜钱谦益为师的郑成功——好一个玉树临风的英俊后生。当你得知郑成功率领的水师急需军费,便和钱谦益商量,变卖了房田、古籍、字画和金石,筹措到一笔钱,别夫辞子,亲自去送给海上的抗清义军。

这天,你患病卧床,忽然丫鬟来报,说清兵持刀而入,要将钱谦益锁往南京。作为大明降臣被清廷抓捕,肯定与反清复明的事情有关,这在当时是灭门大罪。以钱谦益的老弱之身,如同去渡一条风急浪险的河,必死无疑。

祸出不测,你不会让他独自承受。于是你抓住夫君的手:“先生勿慌,如是决意从夫赴难。若不能救先生于酷吏之手,宁愿上书代死;代死不成,必从夫去。”

面对命运的揉搓,你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在名门淑媛眼中,你无疑是一个“乱理法、伤风俗”的青楼歌妓。你不加夫姓,读到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给自己改名柳如是;你身着青衣,自寻佳婿的行为,被闺中女子所不齿;你儒士装扮,与文人雅士唱和诗文,为习俗所不容;你能书擅画,风度翩然,士人学子不但认同了你的特立独行,还以结识你为荣耀,并接纳你进入他们的朋友圈。

反清复明的事业曾几度高潮迭起,终因各自为政、骄傲轻敌等原因未能成事;后来,最重要的反清力量郑成功兵败南海,北伐大业功亏一篑。钱谦益闻讯,顿足捶胸,绝望之余回归老宅,聊度残年。康熙三年,钱谦益在愧悔中去世。

故国无存夫不在。痛心于国破家亡的你,肉体可以安放,灵魂何以皈依?

你决意赴死。金陵陷落前,你跳湖殉夫;钱谦益被锁南京,你随夫赴难,誓言替夫亡命;这次,你不愿苟活于世,以一死取义成仁。你一生三次一心向死,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感泣不能自已”,耗时十年作《柳如是别传》,盛赞你“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

你挥笔在墙上写下遗嘱:“大好河山,无我葬土,我死之后,悬棺而葬。”而后,你用早已备好的三尺白绫,为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时年四十六岁。

你是一声绝响,划过漫漫长夜,如流星赶月,不负年华。

(有删改)

1.开篇由“你”引出故事后才出现人物名字,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
2.简析⑦⑧两段运用插叙的用意。
3.赏析第⑰段排比句式的语言表现力。
4.结合作品中柳如是的三处话语,对陈寅恪的盛赞作评析。
2024-04-30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录田父语

【宋】宋祁

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厥声载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

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

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

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先生曰:“不可。浅丈夫悼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奚独父之诛焉?”

【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②漆漆繁盛的样子。③位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④扬芟掉中:除去各种杂草。⑤表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然而B.且夫C.已而D.于是
2.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
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
3.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4.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10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B.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2.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3.《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A.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B.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D.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4.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5.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2024-04-12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唐】韩愈

①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其屋食之当焉。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②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其能以相生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以嬉。夫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再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之者邪?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④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⑤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圬者:“圬”同“枋”,抹墙的工具馒子。圬者,指泥瓦匠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天宝之乱,人为兵(     )             (2)宜乎各其能以相生也(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而其屋食之当焉(     
A.还给         B.支付          C.赠送        D.算计
(2)不择其才之称否而之者邪(     
A.贪求          B.承受          C.侵犯        D.冒充
3.第①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
4.把第④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5.王承福的言行有哪几点值得作者“自鉴”?请结合文意作概括。
6.第⑤段中作者对王承福的评议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2024-04-1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
6 . 按要求填空。
(1)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3)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描写人行蜀道时的艰难和惊恐。
2024-04-1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7 . 完成作文。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04-10更新 | 26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初发夷陵

【南宋】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出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船上的旗帜。

1.下列对本诗写景笔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听觉写船出三峡,再侧面点染船闯险滩。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江天一色,画面壮阔立体。
C.颈联从天空到水面,鹘飞鱼跃,景象生动传神。
D.中间两联写景动静、点面结合,虚实互为映衬。
2.尾联以问答抒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对此作赏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

②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

③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地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④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成为和歌三十一音数律形成和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

⑤这一层次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

⑦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

摘编自严绍鎏《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材料二: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②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的。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③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④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

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

1.材料一第⑤段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①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②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
③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
④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
⑤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了它们的中间媒体——
A.②①④⑤③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②⑤③①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学。
B.严绍鎏着重研究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王向远关注无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
C.材料一、二皆提及“何其相似乃尔”,但针对的现象与论述的目的都不相同。
D.“平行研究”符合人类一般心理需求,即求同存异,在类同中发现文化的异质性。
3.请指出材料一比较文化研究诸层次的结构关系,并概括其论述思路。
4.请根据作者在材料二第②、④段中的观点,简要阐述《红楼梦》与《玩偶之家》的可比性。
2023-07-0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①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园林。后五日,献孺召□。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②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③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注释:①止生:茅元仪,字止生。②陂陀:倾斜。③清凉:山名,又称石头山。④檐溜:屋檐下滴水。沟勺:沟水勺水。⑤頳:赤色。⑥电影:指再游时所见雷电的景象。

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依次是(     
A.于;焉B.而;之C.以;矣D.诸;哉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几位友人“兵分三路”,从不同地方动身,于乌龙潭会合,共赏美景。
B.本文写潭景远近结合,笔触细腻,先从潭边景观落笔,次将笔触移到潭中,再写周围景致。
C.傍晚霞光映射下的乌龙潭一改此前的幽静深翠,作者行笔至此,笔法突变,将残阳冷月写得十分热烈,令人震撼。
D.前两次游玩都遇上了风雨雷电,不能尽兴,唯独此次能遍观乌龙潭景色,因而众文士流连忘返,不舍归去。
3.请分析第②段是如何展现乌龙潭的“空杳”之美的。
2023-07-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