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A.边塞   古诗B.送别   律诗C.送别   古诗D.羁旅   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2024-02-17更新 | 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已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

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

④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华溪口是两河交汇之处,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

⑤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

⑥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

⑦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

⑧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

⑨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

⑩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

⑪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

⑫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

1.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第④段画线句对景物的观察角度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分析。
3.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
4.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 阅读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过墓作

蒲松龄

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

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垅见殡宫,丛柏翳新阡。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另作:叩)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


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
1.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A.《山谷外集》B.《聊斋诗集》
C.《柳泉诗文集》D.《宋诗别裁集》
2.下列关于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
C.托物言志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
3.有人认为,和苏轼《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较,本作品中的画线句“更为哀苦”;但有人不以为然。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2-01-1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在翻起20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

②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己,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总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实质。

③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④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我有理想,但不算有主义。比如我相信理想的力量,甚至我知道理想可能暂时落败,但还相信它会一点点成长。在20岁时写的日记里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身边的人在一块儿讨论理想是什么。很多人说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在日记中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这页就完了。我还好奇年轻时我的理想是什么?翻过来一看,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

⑤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

⑥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

⑦古代士大夫们总是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结。()我去探知这个世界的真相,首先必须是揭开我头脑中的困惑,其次是我跟他人分享事实和语言,然后让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

⑧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⑨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⑩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众声喧哗中,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方辨析的机会。一大群记者都在敲门的时候,人家只有躲避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

(节选柴静《看见》,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是指     
2.在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都提到了“20岁时写的日记”,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第⑨段画线句让人有新奇之感,请加以赏析。
4.将下面的句子填入第⑦段“甲”处,请你推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1)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头脑当中都始终停留在无知境界,怎能以一种英雄主义,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启蒙他人呢?
(2)所以我在想,启蒙思想的本意是什么。
(3)后来在康德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是说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和成见的过程,这就帮我找到了一个记者自身的定义。
A.(1)(2)(3)B.(3)(1)(2)C.(3)(2)(1)D.(2)(1)(3)
5.联系全文,概述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6.运用第②段中作者定义的新闻报道的要求,评析下面的材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2-01-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