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长相思(二首)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山驿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1.以下对两首词的比较,最不适切的一项是(  )
A.两首词均为双调三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且用韵相类。
B.两首词喜用淡语,共同呈现出“语弥淡,情弥苦”的特点。
C.两首词选取相同意象,取义相近,对意象的处理各有其妙。
D.两首词都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巧妙融合,写景虚实相生。
2.《长相思·雨》中“愁人不喜听”与《长相思·山驿》中“行人不要听”在抒情效果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024-04-30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与港

周拥军

黄茅港就像扎着马步在村口的土墙上写标语的亚叔随手写的一捺:深深地锲进陆地的是捺的起笔又细又窄,只能放得下一口水井;靠湖的那头是捺的收笔,宽一些、阔一些,可以并排放得下四五条大货轮。那里连着湖。港外,一湖的水在那里奔着流着。港口,一条矮矮的土堤隔开了湖,也把一湖的奔流隔开了。奔流的湖没有留意港,它太忙碌,有太多的目的地在等着它。目的地很远,动不动就是大码头、大商埠,它得铆着劲跑。港太普通了,还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②没有人知道港从哪里来。这一代的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上一代或上一代的上一代黄茅港人出生时,港就在那里了。了解港的人都进了族谱,族谱像湖一样有很多支汊,一个支汊一巴掌大,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写着几代人,要从那里找出港的历史太难了。泛黄的古老的县志里提到过港,但每提到港时,总跟一场洪水或一场饥荒有关。一涉及洪水或饥荒,古老的县志里的文字,不是模糊了,就是欲说还休,让你只能去猜。就像很多族谱里的黄茅港人一样,他们出现,随后就在一场洪水中消失了,族谱里找得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最终的归宿,则需要去猜想。

③在黄茅港,所有的离别都和湖有关。

④湖撞进村庄的那个清晨,田在水下、地在水下、房子也一半在水下的黄茅港人只能选择远行。

⑤远行还是只能选择走水路。逆着湖奔涌的方向,一只只摇摇晃晃的船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离开了黄茅港。鼓荡的风如一根根的缆,牵引着这些茫然的船。水在流,岸在移,船在晃,离开时,他们还是青涩少年,归来时,已是满头银丝。最不幸的是村里的汉爹。中年丧妻的汉爹,洪水后,他揣着家里仅存的一瓶酒,挑着一担行李,踏上求生路,一趟远行,从此不知所终,抛下一大堆儿女在泥泞中顽强地生长。每年的清明,他的家人,总要在湖堤上插几朵纸花,倒一瓶酒,声嘶力竭地喊几声,让一个漂泊的灵魂记起来时的路。

⑥湖水终于退了,像丧夫的寡妇,哭着,喊着,跌跌撞撞,一步一回头地极不情愿地退回了湖里,昔日的浓妆艳抹被秋风剥去,它被还原成一条一掐就断的水带,像一个弃妇一样龟缩在湖心。

⑦水退后,湖安静了,堤开始热闹起来。堤也是岸,但它不是古岸,是全新的岸。岸已没有多少了.湖水冲击一次,岸就后退一点,退到湖都忘记它了,它就安全了,湖再也不来打扰它了。它也不再是岸了,有人急急忙忙地在它身上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再后来,村庄也迁过来了,岸就正式结束了它作为岸的使命。尽管它的名字还带着岸的印记,但它和岸再也没有一点关联了。现在,岸的责任全给了提.堤其实也不再是原来的堤,原来的堤化成了一堆污泥。替代的堤离原来的堤有一段距离,新堤的位置已到了原来的湖滩上。在这个位置修堤,堤内的那部分滩就不再是湖的了。了解湖的人都明白,夺属于湖的东西,这个决心很难下,但所有的黄茅港人都投了赞成票。湖夺去了太多属于黄茅港的东西,他们必须从滩上夺回来一些。滩是上好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收成,就有了跟湖斗的底气。这样的工程靠一家之力不行,靠一族之力也不行,得靠港内所有人的力量。

⑧冬天来了,雪大片大片地落下,遮盖了湖,遮盖了滩,也遮盖了堤。现在的湖像刚出生的猫一样温顺,但并不是没有任何戒备的温顺。现在,它失去了争斗的能力,只能在雪下窥探,紧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和人斗了一辈子,和堤和岸斗了一辈子,它知道,一点点放松,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人、堤和岸输了还有退路,不过是从头再来,但湖输了呢?它会比人、堤、岸更惨。湖输了,湖域会被一点点地收束、蚕食,只能像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一样畏畏缩缩地活在阴影里。这不是湖的性格,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湖,从来没有忍让、迁就和屈服的习惯。

⑨它在等,等一个季节,等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等一次平山移路的山洪,它知道这道新堤拦不住它。历史上无数次破堤的记录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翻这些历史记录了,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堤上,都在被堤圈起来的肥沃的土地里。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部分以“一捺”为喻体,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将“湖”人格化的写法很有表现力,请以第⑧段为例加以赏析。
4.小宁从文学体式、人文主题等角度编写阅读材料,已编写了以下两组,想把本文加入其中一组。请为他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甲组乙组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茶馆(节选)》/老舍
《荷塘月色》/朱自清
《赤壁赋》/苏轼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2024-02-19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3 .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

【注释】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作者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注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3.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2023-09-19更新 | 31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四月半

习习

①在西北,四季中最叫人欢欣的莫过春天。但今年,不得已错过了初春。初春,外面怎样?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又是稚嫩的、小心翼翼的、喁喁细语的吧?那天,疫情解封后的第一天,我的邻居兴冲冲地从外面进来,说,我先去河边看了看花。我想,真的没有哪个季节如此热切地召唤过人。不过已是四月半的春光。

②活过十九年的老猫在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走了,把它埋到河边一棵柳树下,柳树枝干粗大,小小的坟茔像背靠一座大山。天明时再去看,坟茔前立着一根落尽枝叶的灌木,像个细瘦的碑。在冬天,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标示,很难辨清它是哪种灌木。我于是盼着它在春天活过来,柔软过来,甚或开出花朵来,让我知道是棵什么小植物陪着地下的猫。但那根灌木依旧冷冷清清地枯立着,也许四月半对它来说为时尚早。我每次去看猫,发现不是落雨便是刮风,心想我还是在担忧它。有一天,一场大风后,厚厚的落叶覆盖了那个坟茔,这叫我安慰,觉得老猫已经和地长在一起了。

③四月半的春光里,这么一个小角落,能望得见生死。

④半绿过来的草地上撒满一层榆钱,干枯的榆钱纸片一样轻薄,跟着风飞。我想起去年疫情期间在一个小区门口守卡,从深冬到初春,那时心里多么期盼涤扫一切的春天快快到来。眼睁睁盼到花坛里一棵瘦小的树鼓起深紫色的芽苞,种树的人给花坛松土,说是榆树,两年前用榆钱种的。榆树枝条上先结出紫色的芽苞,然后绽开猩红的碎花,接着,碧绿的榆钱脱颖而出。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等叶子满树时,榆树完全脱胎换骨了。

⑤鸢尾花的叶子剑拔弩张,刀戟般的叶子上,紫色的鸢尾花格外柔软,一朵朵翩翩欲飞。鸢尾只有一天的花期,但这朵败了,别的一朵马上续着开了,鸢尾的花此起彼伏地开,就觉得鸢尾花似乎能开很久很久,其实今天看到的一朵已经不是昨天那朵了。凡高画的鸢尾花,繁稠得要命,地上的鸢尾花、瓶子里的鸢尾花,一律浓艳到让人不安。花儿在土地上长着刀戟一般的叶子,不会太怪异,但把那锋利的气息画在画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氛围。现在,我眼中四月半的鸢尾花,四散在刀戟般的枝叶上,开得有些孤单,而且枝叶下露着黄土,看上去有些干涸。

⑥冬天里,叫得最响的是树尖上的喜鹊,麻雀在低处飞得仓皇,但它们的叫声大都是单音,嘎嘎嘎,或叽叽、喳喳。四月半,开始有各样的杂鸟了。低处飞的还是灰褐的麻雀,飞高一些的有燕子、喜鹊,再高一些的是不知名的鸟。有些鸟能发出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的叫声,它们藏身树里,声音十分婉转悠长,仿佛在说很复杂的话。鸟儿的来去多寡表面上看是跟着时令在变,但根本上大抵是跟着植物种子和虫豸小鱼在变。比如河面上,上下翻飞的雪白的河鸥明显少了,水里成群结队的赤麻鸭也少了。四月半,天暖和起来,河水就要浑了,大概因此,它们就去别的理想国了。

⑦四月半,一定已不见初春时开得最明艳的碧桃、连翘了。但还能看见最后一点丁香花,也几乎要枯萎落地了,凑近闻,还能闻到一些香气。所以得名丁香,一定因为碎小的花朵儿太像“丁”字,又加上它独特的香气。有些花儿只能小嗅。我在南方第一次见到栀子花,雪白袅娜的小花朵,香气馥郁,摘几朵到寝室,就几朵小花,一夜间被浓香逼到无法安睡。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

⑧四月半,最懒的槐树也醒了。西北的每个初春,我都会看着槐树是怎么偷懒的,碧桃浓红、连翘金黄、柳条柔软,深褐色的槐树还长睡不醒。不过现在望去,槐树枝头,新生的叶子极是精致可爱,像雏鸟的羽毛。

⑨这个四月半,人世格外不平稳。回到家,蓦然发现窗台下落了一地碎小的褐色花梗,一堆小伞一样。原来是球兰开败了。球兰藏在窗帘后面,竟不知不觉地开了又败了,落地的花梗叫人心里恓惶,家里的春天也躲着人。球兰是友人从她的花盆里剪给我的,第二年她去世了,那一年球兰也开始开花了,粉白干净的花,藤上挂着一朵一朵。我每天仔细看那些花,到最后,看到每一簇花蕊旁浸出一团晶莹的水来,眼泪一样,我蘸一点舔了一下,蜜一样甜。

(有删改)

1.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以第⑦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3.本文所描绘的四月半春景图内容丰富,真切可感,请结合第④段至第⑧段的内容赏析。
4.从构思的角度分析文末所写的“球兰”。
2023-04-1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以下《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不适合以下面材料为例的一项是(     

材料:近日,“特步小公主和七匹狼公子喜结良缘”的消息冲上热搜。这对特步和七匹狼两家企业来说,是商业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二代”们走上舞台的重要一步。而此次婚礼,让几家闽系企业姻亲关系成为热议话题。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集团等企业多存在二代联姻关系。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曾多次公开表达了“晋江商人亲如一家”,而这不只是感性的乡土认同——各家品牌之间会联合在一起采购,能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除此,闽商之间合伙做生意、资金拆借都十分频繁活跃。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
B.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有伸缩能力,其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C.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是受理性支配的活动。
D.社会用血缘继替来作分配身份财产的方式,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办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     
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
2.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     
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
3.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022-12-16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②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泄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④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考试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

⑦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

⑧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

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她恋人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她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⑪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⑫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⑬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⑭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1.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启下外,另有其作用,请加以分析。
3.分析“水银”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
4.小宁认为第⑭段虽然用了“因为”一词,但并未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里某片段,画线句的含义,以下哪一项说得较准确?(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A.宝钗是劝宝玉在仕途经济方面也应努力,这引起了宝玉的反感
B.宝钗是劝宝玉在作诗方面要向香菱学习,宝玉于是认真思考起来。
C.宝钗是劝宝玉在学业方面多下功夫,宝玉暗下决心,不让宝钗失望。
D.宝钗看似批评宝玉不努力,实则赞美宝玉聪明,这让宝玉不好意思。
2022-05-2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舍生

1)仲夏午后,当我们到达大足时,整座四川盆地被蝉声锁扣,热烈地燃烧着。踩着一级又一级炙脚的石阶往上爬,摄氏四十度以上的高温,觉得身体某个部分有缺口,大量水分汩汩倾泻而出,不能拦截,也无法修补……

2)终于看见大足宝顶山石窟,借着宗教,人类不甚自觉地拥有媲美造物主的能力。那些保存尚称完好的佛像群,幸运地躲避了无数次的兵灾浩劫。巨型石雕卧佛,侧身而卧,那是一张饱满细致、姣好无瑕的容颜。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男子必须拥有美貌与智能,才能修成正果。我想,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能了;有智能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美貌、智能、慈悲,三者合一,怕是绝少的。卧佛正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场面,尽管环绕着的弟子,神情肃穆悲伤,释迦双眼似开似阖,却是无比光华的恬静安适。我那因酷暑与疲惫而显焦躁的心情,逐渐妥贴。即是死亡,也不过是那样自然的一种状态,无需惊恐。卧佛以来启示的玄机。

3)第二天早晨,坐车往北山石窟,清风徐徐,扫尽昨日燠热。沿途凡有水稻必栽一畦荷花,稻香荷香交映着物产丰富的田园风光,这才领略到大足,有着怎样盈满自适的意味。

4)北山石窟有许多观音造像,多是唐、宋时期作品,特别着重面容、肌肤与妆饰的雕刻。面容多是中年妇女的雍容、温柔;素衣薄裙,纤秾合度的肌肤仿佛要透出衣衫;宝冠璎珞,华丽庄严,稍稍移动便会发出琤琮的声响。

5叮当、叮当。

6)我在风中回身寻找,一阵阵飘散如乐音。原来是工匠凿石,企图将部分磨蚀的石窟恢复旧观。千年以来,这座山上的石壁,便是在一斧一凿的敲击下,由粗糙原始蜕变成精致丰美的生命体。那些姓名隐佚、不为人知的工匠(或许该称为石雕艺术家),在毫无性灵知觉的石头上,贯注了信仰,更投入了对人世最深的缱绻眷恋。他们雕刻的观音,以女性为仿真对象,具备世间女子的面貌和神态。

7)有位临水而生的少女,欹身屈膝,一手置于膝上,拈着飘带,一脚垂进水中,仿佛在拨弄着,神态愉悦而悠闲,背后是一轮大满月。这雕像称为水月观音,显然既不准备寻声救苦,暂时也不普度众生了,只是被这水月交叠的景象羁绊,索性尽情赏玩。艺术家是以怎样的女子为蓝图呵,她那潇洒自在的坐姿,浪漫天真的举止,是否也曾令雕刻者失神迷惘?

8)至少,我认为,数珠手观音的雕刻者,为着他的蓝图而辗转难眠。在一片柔和的椭圆形背光中,观音轻盈的身影,袅袅亭亭,飘带掀飞,好似向人走来一般。弧度优美的肩自然下垂,双手交错在腹部,微俯的面容上,有一对弯月般的眼睛,唇角上翘,兜着发自内心的微笑,笑意直染上丰颊。那种抑止不住的幸福满足,应该来自于深情的疼惜。因她笑得那样真挚藐切,人们遂忍不住要亲近,为之倾倒,昵称她媚态观音。而这凿石的人,究竟是她幸福的来源?或只是众多爱慕者之一?无论如何,他令她幸福的瞬间,得以永恒。

9)站在送子观音龛前,聆听着她的故事,一时间,竟不忍离去了。

10)据说,送子观音原是一名舞艺超群的牧羊女,因她的才华而受仰慕。有一回,国王设宴款待得胜归来的勇士,邀她前来献舞助兴。牧羊女怀有身孕,但王命难违,只得赴宴。勉强舞罢一曲,便想告退,偏偏五百勇士饮酒兴起,强邀牧羊女共舞,在混乱而激烈的过程中,终于失去了她的孩子。悲痛欲绝的牧羊女,也因为这样残酷的打击,一病不起。

11)死后的牧羊女,成为鬼王的妻子,为弥补生前丧子的悲痛,于是,生下五百个孩子。纵使如此,仍不能化解她心中的怨毒。每到夜晚,她便成为狰狞的鬼母,到人间戕害婴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与恐慌。

12)有一天夜晚,鬼母归来,发现她自己的孩子竟然少了一个,上天下地,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她的肝胆俱摧,几乎要崩溃。这时,佛出现了,为了超度她,佛将她的孩子藏起来。

13你有五百个孩子,失去一个尚且悲恸欲绝。世人只有一两个孩子,失去了孩子,他们的心情如何?

14)鬼母豁然开朗,体认往昔的罪孽深重,为了赎罪,便将自己的五百个孩子,送给世间求子的夫妻。转念之间,化戕生舍生,从此被尊为送子观音

15)我喜欢这样的故事,甚于西方送子鸟。中国的送子观音是将自己最珍爱的,割舍与人,有一份厚重的情义。而她那人、鬼、神的三世,也颇堪玩味。人若是怀着阴沉诡谲之心,便是鬼。鬼若能一朝省悟,及时回头,也可修成正果。

16)离开北山石窟的时候,再度经过送子观音,她正含着意味深长的微笑,捧抱一个小小孩儿,是优雅端庄的母亲形象:灵动的牧羊女,酷厉的鬼母,早已消逝。

(有删改)

1.赏析第(1)段中的画线句。
2.文章第(5)段“叮当、叮当”单独成段,有何妙处?
3.本文在校刊发表前,编辑部的几位同学对文章标题产生了争论,一方认为,原标题“舍生”合适;另一方则认为不妥,建议改为“大足石雕记”,你支持哪一方?阐述你的理由。
4.本文第(11)-(14)段写了“送子观音”(牧羊女、鬼母)面对丧子之痛的一系列反应,根据《无意义痛苦的悖论(节选)》所述,简析她应对痛苦的态度。
2022-05-1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与友人宿

(唐)杜牧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

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客愁长。

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秋夜同友人话旧

(唐)谭用之

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几时真。

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

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

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

1.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水类B.送别类
C.隐逸类D.羁旅类
2.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
B.杜诗颔联用“蒹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
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
3.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