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此时薛宝钗应是“欲笑而抑住不笑”并提出以下理由,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不合理的一项(     
A.薛宝钗性格沉厚,处事淡然,一般喜怒不形于色。
B.薛宝钗通晓世情,对捉弄人的促狭之举不以为然。
C.薛宝钗趣味高雅,刘姥姥的笑话不足以令她展颜。
D.薛宝钗与上门求告的刘姥姥同病相怜,难以畅怀。
2024-04-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合教研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次韵湖上

[宋]黄机

黄花似钿,芙蓉如面,秋事凄然向晚。风流从古记登高,又处处、悲丝急管。

有愁万斛,有才八斗,慷慨时惊俗眼。明年一笑复谁同,料天远、争如人远。


【注】①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诗。②钿: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争:即“怎”。
1.“次韵湖上”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花”两句写了秋天的景物。
B.“秋事”一词是指秋天的农事。
C.“风流”三句写登高听到乐声。
D.“慷慨”指词人为人处事大方。
3.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复杂,请加以分析。
2024-01-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仁怀乡下

胡性能

①春分刚过几天,我来到了贵州仁怀乡下。一早乘车离开市区,向郊外驶去,天空下着小雨,道路蜿蜒而模糊。二三十分钟后,车停了下来,视野里不再是城市的高楼和摩肩接踵的人群,而是一片铺陈开去的果园、错落有致的安静民居、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头。我想到了踏春二字。

踏春,这是个疏远得让我感到陌生的词。我已经很多年没来到春天的田野了。置身于城市,我对季节的更替日益麻木,常常是夏天到来,才知道春天已然远去,而当秋天的果实摆满街头,才发现夏天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所以,2023年的春天,当我来到仁怀乡下的水塘村,带有凉意的空气钻入肺腑,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好像错过了什么。是的,我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人生过得混沌、仓促、恍惚。

③置身于乡下,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春天是从地底渗透出来的。枯干了一冬的树木,在春分前后开始苏醒、萌动。视野里,到处都是绽放的桃花、李花和杏花。我到水塘村时,小雨尚未停歇,世界像是披了一层面纱,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蓬勃生长的味道。花朵盛开的田野,令人想到大地的婚房。植物的花瓣羞涩地展开,露出里面的花蕊,而春风将成为秘密的信使,将花粉传递。

④春雨柔弱,下了一会儿便停了。不远处的菜地里,两个农妇在采摘蚕豆。在南方,蚕豆作为小春作物,往往在秋冬交会时节种植,到了春分前后便可开始采摘。若是鲜豆荚,采收期只有半个月左右,过了这个时段,豆荚就老了。小春收割后,便可种植一年中最重要的作物:水稻、苞谷、洋芋、大豆……春种秋收,大春作物种下,如果风调雨顺,秋天便会有好的收成,农民心里也就有了底。

⑤中国民间自古便有踏春的习俗。《诗经》里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让人想象无数青年男女去东门外踏春的情景。在古代,城门外就是乡下了。乡下,便意味着有田畴、山水和植物。看田畴色彩的变化,看山枯水瘦,看植物衰荣,便能够清楚地知道此刻处于一年中的什么位置。在城市中,从那些高耸的建筑上,是无法看到四季更替的,大工业生产的玻璃幕墙,永远保持一副冰冷的面孔。而乡下是鲜活的,山岗、田畴、小河、山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每一天都不一样,那种细微的变化,积攒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定会带给人新奇的感受。有的时候,一棵野草拱破地表,出现在春天的细雨中,只是一个夜晚的事情。听见春天的召唤,醒过来的不仅是植物。立春之后是雨水,雨水之后是惊蛰,万千沉睡的生灵睁开了眼睛。踏春,到乡下走走,我们体内的钟表,会得到大地节令的一次校正,也意味着我们的肉身和灵魂,加入了春天的合唱。

⑥糯米是细粮中的细粮,用糯米制作糍粑,是南方人的生活习俗,在水塘村的一户农家,我吃到了新制的糍粑。舂捣糍粑是个体力活,石臼里蒸熟的糯米,会附着在木质的捣锤上,一般人舂捣不了几次,立即英雄气短。我看那个石臼,是用一块合抱大的花岗岩雕琢而成的,看色泽,有些年份了。水塘村人吃糍粑,还会佐之以炒香碾细的黄豆面。糍粑的软糯微甜,与豆面的芳香融合,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地的恩泽。在仁怀乡下,舂捣糍粑是一种特殊的欢庆仪典。人们聚在一起,劳作、交谈、品尝,于软糯香甜的滋味里,品尝人生旅途中结下的糖霜,体会着群体生活带来的温暖。

⑦此时,春分已过,土地又开始了它慷慨的给予。我知道在附近的地埂里,鱼腥草正在长出新芽,在仁怀乡下,人们把鱼腥草叫做折耳根,凉拌、炒火腿、打沾水,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佐料。所以,空气中似乎总弥漫着一股折耳根的味道。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踏着时令节拍而生长的蔬菜,可以看作是调整人们内在气息的良药。春天,油菜花开。开花的油菜薹焯水后迅速密封,只需一夜,便能够制成冲菜,在芥末引进之前,冲菜起到了芥末的功效,吃上一口,屏住呼吸,便会有一股刺鼻的冲味直达天灵盖。这让人想到,那些沉睡的昆虫,听到春天来自远天的雷声便会醒来,冲菜可以让人身体里冰封的江河得以消融,迎来热烈的喧响。这个季节,在仁怀乡下还可以吃到新摘的香椿,洗净、切碎,混合了鸡蛋煎出来,有着春天的芬芳。

⑧尽管此行时间很短,但毕竟回到了久违的自然中,带给我内心隐约的甜蜜与欣喜,就像有什么喜事即将降临。所以,我们不仅春天要去野外郊游,夏天也应该到乡下感受生命成长的热烈与蓬勃,而秋天,当我们面对收获的土地,会对土地充满感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我固执地认为,一个感激土地的人,是会远离忧郁的。至于冬天,虽然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万木萧瑟,是山野冷寂,但安静的冬天,是我们盘点的季节,有一些事情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来年才会有好的开头和主张。

⑨人是大地之子,人类的生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生活能与大地的节奏保持一致,那么我们的肉身和精神,也会像大地一样通泰、健康。

1.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文章写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与物,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第⑥段和上下文联系不紧密,可以删去,你觉得呢?
4.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4-01-2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区统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其一

【宋】杨万里

来时月黑过淮阴,归路天花舞故城。

一剑光寒千古泪,三家市出万人英。

少年跨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

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1)

【乙】过淮阴县,题韩信庙·其二

【宋】杨万里

鸿沟祗道万夫雄,云梦何销武士功?

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钟。

古来犬毙愁无盖,此后禽空悔作弓。

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

【注释】(1)文成:指张良,张良谥号文成。

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本古籍,可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A.《白石道人古体诗选》B.《诚斋先生近体诗选》
C.《石湖居士近体诗选》D.《淮海居士古体诗选》
2.下列关于两首作品理解的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途经淮阴县的时令应为仲秋时节。
B.甲诗以张良纳履事反衬韩信胯下之辱。
C.作者对于韩信的总体评价远低于张良。
D.乙诗认为韩信之死利于统一罪有应得。
3.鉴赏乙诗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寄刘员外长卿

[唐]皇甫曾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


[注]①汉主题柱:指汉灵帝在大殿的柱子上题字赞美田凤。

小闵准备撰写《诗人的情谊:皇甫曾与刘长卿》一文,他在阅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解决。

1.小闵对诗中几个字的读音不太确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èng。
B.“长”应读作zhǎng,“称”应读作chēng。
C.“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ēng。
D.“长”应读作cháng,“称”应读作chèng。
2.小闵想以此诗来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以下选项属于纪实的是(     
A.刘长卿身处新安
B.皇甫曾正在旅途
C.刘长卿疏发成素
D.皇甫曾对松思友
3.请代小闵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2023-12-19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个买菜的男人

一、我爸

①我和爸妈一道去市场,有农民模样的小伙兜售洋芋。我妈问价钱,小伙羞愧地说了一个数,但又强硬声明:我们自己种的,吃不完才拿出来卖,婆婆你懂行你挑嘛。

②我妈轻蔑道:前头那个摊比你还便宜些。实际上我妈停在这里半晌不走,就已经表明了购买意向,说什么并不重要。小伙也聪慧地拎起了土秤。可我爸看不惯,忿而道:前面便宜你去买前面的好了!你说人家做什么?

③我爸对那种唯唯诺诺的人怀有泛泛的怜悯,为了防止自己流露,他甚至不朝他们看。所以我妈这种口气在他看来简直是欺凌,他必须发出义勇的声音了。

④我妈恼道:你是哪边儿的啊?她拔脚就走,甩掉叛徒,挑好的洋芋又滚回筐里。我爸愣住,旋即厚着脸皮尾随而去。

⑤我爸从事美术,买菜的乐趣在他是享受色彩:朱红的海椒,酱紫的茄子,莹如羊脂的萝卜。虽然这些在我妈看来是:带疤的海椒,蔫茄子,糠心儿萝卜。我妈认为我爸有天份可以把普通菜贩改造成为奸商。

二、我大伯

⑥而我大伯却能激励一个奸商走上正道。大伯带我去买鱼头。一路讲那个鱼贩怎么好,别人卖鱼头使劲带脖子肉切,好多占一点份量,而他不。我赞这鱼贩厚道。大伯却说:一开始也一样,他还耍小聪明斜着切,后来我跟他讲道理,我是这么样讲的……道理讲明了就好了,他听的。

⑦那天我们去晚了,偏偏大伯内急,找到厕所急蹿而入,嘱咐我独自去买鱼头。

第三个摊啊!围墙里传来他的喊叫。我临危受命,十分忧惧。鱼摊只剩一个鱼头。然而鱼贩竟不肯卖我。

等个老先生,我给他留的。

哪个老先生啊?是不是姓杨?

姓啥我不知道,老先生特好,特能讲道理,我们这儿都怕他讲道理!

啊对对!我就是老先生——派来的!

⑬他只是笑,并不松口。幸好大伯及时赶来,两人激动地相认、交割。我拎鱼头细看,果然不带一丝脖子肉,再问价钱,果然讲道理。

三、我姨父

⑭我姨父对蔬菜怀有敬意,看着阳台上成捆的红油菜白油菜,论打的菜脑壳……他常常要唱赞美诗。蔬菜多么伟大你知道吗?它们把无机转化为有机,赐给所有动物生存所需,它们是这个星球的恩人……

你吃得完啊?吃得完啊?——最会乱整!姨妈吼他。没用。姨父才不听,他像一堵棉花墙。

⑯我们去给外公扫墓,却在山脚下耽误了半天,因为姨父发现一溜长摊。他扑上去,谁也拦不住。二十几分钟后大家打发我去催。他正对着豌豆尖和冬苋菜掏心掏肺。

姨父,走吧,今天我们是来给外公扫墓的啊!

还早噻。他说,又仰头看看公墓方向,低声道:外公又不会不等我们。一般人买菜顶多弯腰挑拣,姨父他不,他会蹲下和菜贩聊起来。姨妈最不耐烦他跟他们套辞,总觉得他们敷衍他就是为了赚他的钱,可后来出了报恩红苕那件事,她就没法再给他脸色看了。

⑲姨父买了一辆三轮车,一个哲学系教师快乐地蹬着三轮,同事碰见了都不敢相认。一天他在菜场,一个熟脸却不知名姓的菜农想用他的三轮车运东西。姨父爽快地从车上跳下来,说了家里地址,就借给了他。家人都担心有去无回,然而第三天,不仅车还回来了,千恩万谢地,车斗里还装了大堆的红苕,根本吃不完。我们家也分了好多,有多多呢,这么说吧,我就是从那以后不再吃红苕了。

四、我丹叔叔

⑳他去培根路的菜场买菜,带着我。菜贩子说的价格我不记得了,光记得丹叔叔的惊骇骇呆:当然当然……不过你自己不觉得稍微贵了一些吗?他说。

㉑我和菜贩子一时间都愣了,还快速对视了一眼,这叫什么话?这种句型在菜市场上千百年来都没有出现过,像译制片的台词。

㉒菜场有菜场的规矩,嫌贵你可以挖苦讽刺:嘢,菜叶子金子打的嗦?也可以激起对方的怜悯心:大哥,我今天买了明天就只好吃白饭了。也可以自来熟套近乎:今天你个人来的啊,婆娘喃?但你不可以拷问人家的灵魂。

当然当然……不过你自己不觉得稍微贵了一些吗?意思是我不说,你扪心自问,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问,用莎翁的口气问。丹叔叔常常因为在日常里使用异常词句而被误认为外语系或者哲学系的老师,但他实际上是数学系毕业的物理系老师。他跟我姨父姨母做了十年邻居,交情极深。我们子侄辈也沾光,大都被他辅导过数学和物理,都喜欢他尊敬他。

——节选自杨云苏《幸得诸君慰平生》

1.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妙处。
2.分析四个小标题中“我”的作用。
3.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形成幽默的文风?请举例分析。
4.请结合全文,对《幸得诸君慰平生》这一书名的内涵加以评析。
2023-12-19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庄稼人

孟宪歧

①湾子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真种地的庄稼人只剩下一个了,这个人就是老根。壮年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有的在家里享福,有的下不了地了。老根属于壮年,还不够六十呢。村里的包工头小虎说:大叔,跟我出去吧,给我当保管员。老根摇摇头:我还没种够地。

②后来老栓跟着小虎走了。没多久,老栓回来了。走时好胳膊好腿的,回来时却成了瘸子。有人去工地偷材料,老栓去管,就被人给打折了腿。小虎给了老栓三万块钱。大家看到一瘸一拐的老栓,心里很不是滋味。老根去看老栓,老栓就哭了:要知道这样,我说啥也不出去。老根安慰说:钱这东西,多了多花,少了少花,没有不花。还是在家种地牢靠,无灾无险的。

③湾子村有大片的土地,有的人扔了荒,有的人好歹随便撒上种子,就等秋收了。过去种粮是为了吃,现在种粮是为了卖。只有老根还像模像样地种地。本来,老根家的两亩地,就跟玩似的,累不着,晒不着,起点早,贪点晚就修理出来了。

④可他眼看着扔荒的地心疼,就挑跟自家地挨着的,多种了两亩。老根也晓得这地是二孬的。二孬在南方打工挣了钱,就把老婆孩子都接走了。原来二孬爹种地,后来得了脑血栓,下不了地,二孬也不管,二孬爹一气就气过去了。哪知今年秋天,二孬回来给老爹烧纸,一见自家的地被老根给种了,就勃然大怒:看我家没人是不?老根忙解释:不是这样的。这地闲着也是闲着,怪可惜的。二孬冷笑:呵呵,我要是不回来,这地你就偷偷摸摸种,最后还不偷偷摸摸归了你?老根说:不是这样的。二孬问:你说,私自种了我家地,咋个说道?老根答:这地长了蒿草,废了不就废了?二孬说:我宁可让地废了,你也不能种。想种,就交租金。

⑤老根觉得自己理亏,只好依了二孬。二孬让老根一亩地交五百块钱,两亩地一共一千块。老根的心被狠狠一拽。这是打劫啊?一亩地的收成,满打满算也就卖千八百的,除去乱七八糟的费用,也就剩个二百多块钱。老根一跺脚:好,二孬算你狠!谁让我手贱来?二孬拿上钱走了。老根的肠子都悔青了。老根再不种别人的一根一垄了,就只种自家的两亩地。

⑥老根把两亩地分为四份种,一份种玉米,一份种谷子,一份种麦子,一份种蔬菜。种的粮食,留够自家吃的,还可以卖点。种的蔬菜主要是卖,赚点零花钱。

⑦老根的粮食,不用找买主。乡书记提前就跟他说:给我留五十斤棒子米,五十斤小米,价钱你定。乡长也说:给我留五十斤棒子米,五十斤小米,价钱也由你来定!儿子替单位人买,闺女替单位人买。本来产量就不多,几下一分,就都倒腾出去了。

⑧乡书记下乡,见老根往地里灌大粪汤,臭烘烘的。乡书记来了兴趣,跟老根拉起了家常,才知道老根种地不含糊,化肥农药一概不用,全是农家肥。玉米要耪三遍,谷子要耪四遍。这乡书记也是农村出来的,他爹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一听说老根现在居然还要耪地而且还耪三遍四遍的。了不得啊,那粮食可是实诚好吃!

⑨老根的菜,都推到集市去卖。也怪,别人的蔬菜,绿油油水灵灵,又大又嫩。可现在这人很挑剔,在集市上转来转去,挑肥拣瘦的,蔬菜越好,买者寥寥。老根的菜,没有别人的水灵,也没有别人的大,可只要老根的菜往集市上一放,不一会儿就抢光了。买菜的人都知道,湾子村的老根,种菜没用化肥,也没用农药,绝对是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

⑩有时候,买菜的人老早就在路边等,他们清楚老根从路南来,就聚集在集市南边,只要老根的推车一露面,他们就围住了,七抢八夺的。大家都知道,湾子村只剩下一个庄稼人了,这人就是老根。

1.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老根的话语能否起到安慰的作用。
2.请说说“乡书记”“乡长”“买菜人”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在对人物命名时,考虑到了人物形象的特征,请举例分析。
4.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又在耳畔

王尧

①我不知道有些声音是如何消失的,另一种声音又是如何响起的。

②我说的不是蝉鸣蛙声。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当皮肤晒红并且脱皮时,我想到了蝉的羽翼,薄薄的。夜间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时,此起彼伏的蛙声不仅不让你烦躁,你还会因此安静下来。只有在蛙声响起时,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寂静,寂静到你听到月光摩擦稻叶的声音。许多年后,我才想起,我在那个夜晚,应该摘一片栀子花的叶子放进水渠,看它载着月色缓缓逝去——毫无例外,我可能美化曾经的田园风光了。这种记忆中的场景,在与自己越来越远时,有时候未必是当年的写真,或许更多的是自己对人与土地关系的重新理解。

③蝉鸣和蛙声在田野里是敞开的,但我从来没有比较过,被拘留后的蝉与蛙,它们的声音和在田野里在树枝上有什么区别。

④捕捉树上的蝉是我们那时的游戏。我们在很长的竹竿顶端装一个圆口网兜,再把从树上捉到的蝉放进小笼子。成了瓮中之鳖的蝉,规规矩矩待在里面,所以我现在说它是被拘留了。将筷子或细树枝伸进去撩拨,蝉有时会鸣叫。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鼓膜震动时发出响亮的声音。我多年不听蝉鸣,印象中雄蝉的声音细而尖。可以想象,被拘留后的蝉动弹的空间小了,也没有同类和它呼应。没有呼应的声音不是孤独,而是单薄,单薄到有些凄凉。被拘禁的声音终于越来越弱小而失声,这个时候的蝉也呆了,死了。稻田里的青蛙可以养在水盆里,上面用网罩着。青蛙在水盆里时间长了,不仅瘦下来,甚至也不鸣叫了,这让我有点悲哀。当你拿蝉和蛙取乐时,你不会有同情心,但蝉与蛙都没有声音时,你的欢乐也闷了下去

⑤对声音的关注会随着时势而变化。在公社礼堂看杂技。看到一个艺人上台了,他嘴里衔着一片竹叶,大概相当于笛子的簧片。他表演了百鸟朝凤,我只辨别出鸽子、喜鹊、八哥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我有了在林间漫步的感觉。我从来没有林间的概念和经验,这个时候我有了,声音给了我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田野里,物理老师带我们学习手扶拖拉机,我开始为手扶拖拉机的轰鸣声而兴奋,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似乎飘散着柴油的味道,这是我最初的农业现代化梦想的展开。随后,各种机器声代替了传统农具碰撞的声音。在稻床上摔打稻谷的声音没有了,乡场上是脱粒机咔嚓咔嚓的声响。除了冬夜打更的人用铁皮喇叭说火烛小心之类的话外,广而告之的声音是从大队电喇叭里传出来的。

⑥河里摇橹的声音几乎成了绝响。我可以坐公共汽车去镇上或县城了。一些声音开始在另一些声音中消失。牛号子失传了,再也没有人会了。铁匠铺关门了,那通红的炉火已经冰冷,老铁匠坐在门槛上抽水烟。滋滋的水烟声也逐渐消失了。冬天的早晨没有人在码头边凿冰,河水几乎不结冰,那种清脆的带着湿气的碰撞声,只有去东北旅行时还能够想象。无论是在乡间,还是街道,我甚至觉得婴儿的哭声也不一样了,没有人会唱奶奶和外婆唱过的摇篮曲了。在女儿的婚礼上,我唱了她小时候我哄她不哭哄她入睡的摇篮曲,这是妈妈教我的歌。我没有为消失的声音失落和伤感。在这里消失了,在别处还有声响。

⑦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变得苍老,但我并不慌张。我在意的是自己对外部的声音是否还那么敏感,在意的是我的嗓音虽然不时沙哑但还能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⑧在宁静的夜间,一个人在书房里喝茶、读书、写作,太惬意了。在过于喧闹的白天变成了夜晚之后,你才可能屏蔽其他声音。过于安静也会让自己恐慌,这就如同我们在乡村旅行一样,你觉得这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但一旦在此终老一生又会想到远方。我会打开窗户,看窗台外的月季花,但我从未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悄无声息的事物,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读书是听另一种无声的声音,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哪个夜晚,我的书房烟雾缭绕,一定是我没有想好更没有写好纸上的声音。

⑨我在一个午后去拜访一位长者,这是我最初学习写作散文的时候。我问他,好的散文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说,字里行间应该有作者自己的声音。接着他又说,可以用假嗓子唱歌,但不能假唱。这位老人走了,但他说话时的腔调时常在我的字里行间回响。

⑩写作是树枝上的蝉鸣,是池塘里的蛙声。

(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第④段画线句在人称上发生了变化,请简析其意图。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遥远,又在耳畔”的理解。
2023-04-13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邮亭

【唐】张继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乙】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三首(之三)

【北宋】王之道

开窗如见碧油幢,新竹春来过屋长。

渐近柴桑旧家路,清风来报稻花香。

1.《过》诗所写的季节是(     
A.初春B.初夏C.初秋D.深秋
2.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欲斜”三个字点出了时间。
B.“每到”写出了离家时间之久。
C.“碧油幢”指成片竹子如营帐。
D.“柴桑”在诗中指的是桑树林。
3.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2023-04-1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再听父亲唱皮黄

翁敏华

①去年,父亲是中秋节后一周离去的。中秋那天,虽已是两个星期吃不下东西,但靠着吊营养针,父亲的精神还是好的。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弟弟夹了把京胡走近父亲病床,说:“爹爹,我们都来了,大团圆了,我们开个家庭联欢会吧。我们要父亲点戏,说侬想听啥,阿拉就唱啥把侬听,京越沪剧,民歌小唱,样板戏红歌,随侬点。”父亲欠了欠身子,好像是忘了手上还插着针头,看看乌青重叠的手背,又躺下,睡得舒服点,开口说话:“格么我先来唱一段。”

②“好——!”我们异口同声。

③养老院隔壁的父亲老友们听到热闹,纷纷过来围观。

④“我唱一段《搜孤救孤》。”

⑤弟弟马上调弦校音,拉奏过门。父亲从容开唱:“娘子——不必性太烈,卑人言来——你是听……”几十句唱词,顺流而下,每个气口都牢牢扣住,没吃一只“螺蛳”(1)。父亲的嗓子当然没有年轻时洪亮了,有几个高音上得明显吃力,但还是从头到尾完成了这首余派老生的著名唱段。我赶紧用手机录下了这一段唱。

⑥小时候,在我们家18平方米的斗室里,是常常会开家庭联欢会的。家里人能拉会唱,来自父母遗传,特别是父亲,有一副好嗓子,京戏、滩簧、评弹,“昆乱不挡”。有一年过年,爹爹带刚上小学的我们去他厂里看联欢节目,看着看着,竟见到爹爹出场了:身穿长衫,手持三弦,潇洒地踱着方步上台。稳稳坐下,学着评弹艺人那样,先来一段苏白:“说书总归要穿长衫咯,叫我家主婆翻箱子拿长衫,没想到摇篮里的小毛头‘呜哇呜哇’哭起来哉!”

⑦大概是太出人意表了,弟弟想证实一下这台上操一口纯正苏州话的到底是不是咱老爸,忽然就大叫了一声“爹爹——”。全场哄笑。爹爹略略腼腆,放了一句噱:“那么穿绷。难为情煞哉!”记得那天爹爹唱的是蒋调开篇《宝玉夜探》,“隆冬,寒露——结成(嗯)冰,月色迷蒙——欲断魂。”

⑧一晃一个甲子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父亲如今已93岁了,风烛残年。

⑨爹爹,您真是一个乖老人。自10多年前您陪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走进这所养老院,您就乖乖地待在那里,从来没有吵着要回家过。妈妈去世后,我们想接您回家住,您婉拒道:习惯了,这里有朋友,有人说话。我们知道您是怕拖累我们,儿女们也是准老人了。您刚到养老院时身体还很棒,在大院子里放飞自制的风筝,叉叉拎(空竹)最后还要临空一抛。就在这间房,我邀您给世博会建设者写过春联,那墨汁不上纸,您将毛笔先舔肥皂再蘸墨,就写得上去了。后我和同事们到世博园摆摊,您写的比我的更受欢迎。

⑩前两天我问您:爹,您怎么概括自己的一生?您立即应道:两个字,平庸。我吃了一惊。今天想想,这是您的低调,您的乖。您从不吹嘘自己。

⑪过去,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基本要求有两点:写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算盘,您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硬。您的书法造诣,是我们子女一生追随而没能达到的,您漂亮的魏碑体,出现在单位、出现在街道、出现在楼道,人见人赞;你在宁波老家时算盘就打得呱呱叫,到上海后又在夜校读了工业会计等,这才在工厂的会计岗位干到退休,当过财务科长。至今在养老院,您还随身带着个小算盘,闲来无事就拨弄它两下,说是可以防老年痴呆。算盘做了您晚年的玩具。您多才多艺,除了宁波家庭的标准,您甚至符合民国清华大学对学生才干的要求:一手好字,两口皮黄。您还曾经画过一幅墨竹挂在家里,您自嘲“装装假斯文啦”。琴棋书画您只短棋一项。您何“平庸”之有!

⑫若不是爷爷英年早逝,您不会13岁辍学打工,凭着爷爷的身份,您出国留学的可能性都有,命运对您不公啊。可您从不抱怨怀才不遇,您的好心态是您长寿的首要原因。这次生病,您遵循自己“三不主义”(不检查、不开刀、不插管子)原则,在养老院姑息治疗,不声不响,不吵不闹,默默地守着自己心照不宣的最后日子。您最后走得从容、安详,毫无痛苦。您入院养老、姑息治疗、静如秋叶的离去,是我们这些渐入老境的儿女们的榜样。

⑬父亲走了一年了。又到中秋。犹忆去年中秋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爹爹,您在天上,和您的“娘子”在一起,还好不?您留在世间的绝唱,会与我们永远在一起。

⑭但愿情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吃螺狮:越剧行话。演员在台上念台词不顺畅。

1.有人认为第①段加点词语“好像”多余,可以删去。你如何看待?请加以分析。
2.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
3.作品首尾都写到中秋,请从构思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4.父亲用“平庸”概括自己一生,而作者说父亲“您何 ‘平庸’之有”,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加以分析。
2023-04-0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