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对幸福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07-30更新 | 122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06-10更新 | 524次组卷 | 13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豹尾虎齿(《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同时并在,就并不奇怪。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吓权势,而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双翼。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例如,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狗咬赵盾”“蔺相如完璧归赵”“高祖斩蛇”“鸿门宴,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近代人物……无不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例如行刺),更是艺术家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

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各种场景和细节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异常一般的东西,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等艺术世界的规模要更为宏伟巨大。因为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强盛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常任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国人色伽兰论汉画: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未稍露死丧之意。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畜,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然。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构图上既能表达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幅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那种庞杂的主题,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郭红梅《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艺术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剔除艺术现实的功利职责,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B.现实人物走入神仙世界,神仙带着人的主观愿望,这使得汉代神仙世界充溢着人间气息。
C.汉代艺术家将自己的兴趣和意念融入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浪漫激情。
D.汉代国势强盛,与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相比,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的规模更宏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造一旦掺入现实功利性,就会使之失去艺术世界的缤纷色彩,艺术世界难以表现人的意愿,就成为脱离人的世界的彼岸。
B.在汉代创造的艺术中,神仙世界充满人间生活乐趣,人神杂处,神话与现实并存,从形象到兴趣堪称人以及人间生活的伸延。
C.对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进行艺术改造,让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融入艺术的神仙世界,既符合贵族阶层的需要,又具有幻想色彩。
D.艺术家因为怀有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与肯定,必然能潜心观察普通的人、事、物,必然能创作出鸿篇巨制、平凡却伟大的艺术作品。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坩,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子虚赋》)
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C.“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绿偿债主,孝心动苍穹。”(《董永卖身葬父》
D.“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黄帝内经》)
4.两则材料分别援引黑格尔与色伽兰的画论,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汉代艺术的特征,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汉代艺术特征认知上的异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腌菜师

黄元太

母亲在烧柴锅时打了个盹儿。梦中锅里水已经烧开了,腊菜放进去了,正在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小女孩儿用一根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染上竹叶的清香。

昨天夜里,母亲做了个漫长的梦,醒来后就忘了梦的内容,但梦里的气味仍在,缭绕在屋檐和枕席之间。

母亲这会儿片刻的睡眠便接通了昨夜的梦境,就像小水池接通了遥远的湖泊。她想起梦中自己是个小女孩儿,跟随外婆去丹江的源头取水。河道两岸土色如丹砂,空中有白鹤飞鸣。

母亲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地有腌制酸菜的传统,她年少时就开始学,二十岁不到,就研制出酸菜“酸味王”,酸中带着甜,丹江鱼配母亲的酸菜简直是一绝,一时名动帝都。

腊菜取自初冬的麦地。母亲挎着篮子,不时俯下身子挑选着,大的不要,过小的也不要,开花的更不要。她能分辨出哪些腊菜是同一天从地里冒出来的,一天薅不过半篮,光菜就收集了半月。

腌菜的水就取自丹江源头。外婆老了,母亲就独自乘舟溯流而上,手持一瓢,眼睛紧盯着水流,不时用瓢抄起一点儿水,倒进桶中。她能分辨出水中最精华的部分,捕捉到最优美的波纹,一日不过收集小半桶,光取水就花了九天。这水积贮久了,就呈柿黄色,运回来腌菜,芳味无双。

然后是择菜。她取水的时候就已经带上腊菜,在丹江的边上小心地清理好泥土,摘取黄叶,轻轻放入水中,用手轻抚嫩叶,以免因损坏经络导致汁液流出。这秘法外婆也没教她,她自己也不知得自何处,仿佛天生就知道。她不断琢磨,改进着腌制技艺。

母亲从瞌睡中醒来,一看炉灶,还好没误了火候。空气中满是腊菜特有的香气。这种腊菜煮到八成熟,呈碧绿色,然后捞出放进瓮中,连同煮腊菜的沸水。

这口瓮出自当地窑场名匠之手,制成后三载,从未盛放过它物,再填满松毛,静置三年,以去烟火气。

煮过的腊菜放入瓮中,水要漫过腊菜,然后放一鹅卵石在上面,把锅簰盖好、封实。鹅卵石是在大山的河道里捡的,外表雪白细腻、非常光滑。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鹅卵石的周身隐隐约约有些斑点,好像一个个星座。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时间。这是母亲最不喜欢的部分。她常常懊悔自己没当个画工或木匠,这样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是自己一笔一刀弄出来的,不假外物。

这日午后,母亲沐浴更衣后走到瓮前,听到瓮里的声响,像有人在山谷中吹埙。起初瓮声瓮气,后来清亮如笛,有时又淅沥如急雨。十五天后,声音才渐渐平息。这说明腊菜的“势”尽了,已腌制成功。

开瓮那天,地方的要员都来了,母亲请大家依次品尝。母亲用竹筷轻挑瓮中的腊菜,众人的目光都像被电焊了一样,随着母亲的筷子移动。待捞出重见天日那一刻,只见经过腌制的酸腊菜,泛着丝丝光亮,表层像镀了金一样。很快,酸酸的味道,冲击着每个人的味蕾,所有人开始闭上眼睛,好像有月光在经脉中流淌,春风吹进了骨髓。接着母亲又盛出一小勺酸菜汁液,青碧透亮,稠浓浓的。

母亲说这次是按照自己改良后的想法做的一次试腌,只这一瓮,当下被嘉宾瓜分殆尽。众人纷纷向母亲祝贺杰作的诞生。她心中却想,这还不是最好的酸菜,应该还有更好的。

苦思几天之后,母亲开始着手制作新的酸菜。她除了在选材、摘菜、取水上更加严格外,还在舀水的器具上做了刻度,以便记住取水的多少。除此之外,每个步骤的时间拿捏得分秒不差,对每一根木柴的形状也都经过挑选,在她看来,每一簇火苗的颜色都关乎成败。经过她的精心设计和无数次推算,一瓮新的“酸味王”即将诞生。

一天夜里,一伙好事的世家子弟酒后翻墙潜入我家,禁不住酸味的诱惑,拆开密封,揭开瓮上的锅簰就大口吃起来。那菜一沾唇,他们都跳起来欢呼舞蹈,好像快活至极。父亲听到响声急忙起来一看,气愤不已,眼见母亲的心血被白白地葬送,就要报官,却被母亲拦住了。母亲心里算着时间,还差两天才能开瓮呢,这一开封就全毁了。她轻叹一口气,一边把锅簰重新盖好、封好,一边说:“怨不得他们,本来就是吃物东西,谁吃都是吃嘛。”

世家子弟显然酒意已过,纷纷跪拜,求母亲传授腌菜技艺。

“做不来的,做不来的。”母亲说完,摇摇头;叹息一声,转身回房。从此,她竟长卧不起,不久便去世了。

若干年后,我们一家因移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水源地。父亲在搬家时发现床头有一记录本,那是母亲腌制酸菜的日记,已经被耗子啃过,无法辨认,但那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极了母亲的心事。再说那口大瓮,父亲嫌碍事不想搬,正在犹豫,一个商人走过来说,要连瓮和那块鹅卵石一起收藏。据他讲,他已经留意很久了,看到里面有无尽的黑,能看见瑰丽的星云。父亲难得见到喜欢的人,就答应了。可这瓮在轮渡时,沉入了江底,从此不知所踪。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腌菜日记被耗子啃咬无法辨认,腌菜使用的瓮也沉入江底不知所踪,这一结局令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B.“母亲”腌菜的手艺全都来自“外婆”,她从小就跟随“外婆”学习腌制技艺,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动帝都。
C.“母亲”后悔自己当了腌菜师而不是画工或木匠,是因为腊菜入瓮后,除了等,“母亲”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D.“母亲”虽然说“怨不得他们”,但却不答应传授他们腌菜技艺,可见“母亲”并没有真的原谅那些世家子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泛着丝丝光亮”“表层像镀了金一样”形容酸腊菜的样子,用“春风吹进了骨髓”形容其味道的美妙,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B.文章描写“一伙好事的世家子弟”偷吃尚未腌好的酸菜,使情节陡起波澜,也为下文写“母亲”长卧不起,不久后就与世长辞作了铺垫。
C.文章描写腊菜入瓮后瓮里的声响时,以有人在山谷中吹埙之音来形容其变化,从起初的“瓮声瓮气”到最后的“渐渐平息”,突出腊菜腌制的复杂性。
D.文章开头从“煮菜”写起,运用细节描写,并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将读者带入“母亲”的梦境,使人未见腌菜之“貌”,先闻煮菜之“香”。
3.文章描述了“母亲”腌菜的整个流程,其中处处透着神奇,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4.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腌菜师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2-1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他在文中第一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醋酸杆菌对于丰富我们的餐桌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醋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酿醋的历史,可以说和酿酒一样漫长——有酒之后就有了醋。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是两个彼此连续的过程——酵母将糖类酵解为乙醇,而乙醇又被醋酸杆菌氧化为醋酸。

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就注意到酿造的酒如果不密封保存的话,。如果进行长时间的发酵,酸味会大大增加,成为可以调味的醋汁。

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酒来酿造醋了。那时的醋,被称为酢,共有的酉字边,。只不过由于当时醋的酿造技术还不算成熟,一些发酵副产物让醋带有明显的臭味和苦味,因此醋又有“苦酒”之称。

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B.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C.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太行,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处处绽放着温暖而璀璨的民间“烟火”。这来自民间的的文化哺育着太行儿女长大,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脉,也向世界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如果说,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送上了真诚、晶莹的雪花,那么,张家口的蔚县,则为冬奥会开幕式送上了珍贵的民间“双花”——的窗花剪纸和火辣辣的“打树花”。

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的五颜六色的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下和蔚县人一个个踏实奋斗的日子里。与持久盛开的窗花相比,那瞬间绽放到极致的蔚县暖泉打树花,则为人们打开另一个绚烂的烟火世界。

月夜星光下,我们抵达蔚县暖泉镇,来到打树花的地点,堡门早已被围得,古城墙巍然矗立。“掌勺人”王德反穿着老羊皮袄,戴上用冰水浸湿的帽子、手套。先用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沸腾滚烫的铁水,然后用力打向城墙。瞬间,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来,绽放出朵朵金花,在城墙上、夜空中绽放,此起彼伏,接天连地,形成一条金花流动的瀑布,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而士大夫这些人谈到从师学习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在《扬州慢》中用连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意再提起战争,来表现战争之残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素有“诗酒风流”的传统,酒有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意象所含意蕴有别。“浊酒”意象多意味着深厚、凝重之忧愁,亦有朴实、亲切之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注】,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五两,是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将白色芦花与白色浪花联系在一起,营造出素净萧疏之感。
B.首句中的“寒”字,不仅强调了季节特点,也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气氛。
C.“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虚写景物,暗示离客之将行。
D.“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谁是”则为明知故间,此举增强了诗作韵味。
2.本诗的“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与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送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此序既阐明了《文选》的编纂意图和选录范围,也体现了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萧统说,《文选》里选载的都是特别讲究文辞运用的文章。那么,该怎么讲究呢,怎样的文辞才是萧统心目中的好文章呢?从“辞采”“文华”“翰藻”等语词可以体会到,萧统要求文辞博富而美丽。《文选序》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学语言同社会生活里种种事物一样,是从简单质朴向着精巧华丽发展的。这是萧统的文辞发展观,也是他心目中一个基本的文章审美标准。文章好不好,首先看它的辞采是否漂亮。应该说,这不仅是萧统个人的审美观,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标准。

如果说得再具体些,那么可以说,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漂亮文辞,包括语句偶对、声音和谐、辞藻富丽、运用典故等几个方面,也就是具有骈俪文字之美。这在《文选序》没有具体说出来,但从《文选》选录作品的情况中是可以窥见的。比如《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曰”,颇有感慨跌宕的文字,但《文选》一概不选,这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骈文要求很有关系。《文选》选的是班固、干宝、范晔、沈约所写的史论述赞,它们句式比较整齐,讲究对偶和辞采。又如同样是写三月三日禊饮的诗序,不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选颜延之、王融的两篇,与《兰亭集序》比较质朴,而颜、王所作“文藻富丽”有关。颜、王这两篇文字当时以此而闻名遐迩,连北朝人士都佩服之至。再如陶渊明诗,北宋以后成为一种诗美的典范,《文选》却所选不多,因为陶诗语言朴素率直,在齐梁时是被认作“田家语”的。曹操诗在后世被称赞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文选》则只收录两首;也是同样的缘故。

萧统所持的这种骈俪时代的文章审美观,自然有它的局限性。不少优秀作品由于不符合骈俪之美的标准而被忽略了。这从上文所述便可见一斑。在萧统看来,子书、史书“不以能文为本”,是不在美文范围之内的,这样的眼光也嫌狭窄。以后人、今人的眼光看,别的不说,《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那些人物形象、细节描绘、名言隽语,多么栩栩如生;《庄子》的浪漫想象,纵横恣肆,也多么具有文学色彩。而萧统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美。这些确实是《文选》编者审美观的局限。

但是,在我国文学史上,骈俪时代毕竟是一个重要而且漫长的时代,同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如果像后世某些提倡“古文”的论者那样,排斥骈俪之美,蔑视骈体诗文,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片面而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文选》选录了晋代陆机的大量诗文,陆机是萧统最心仪的作家之一。诗且不说,即以其他文体而言,《叹逝赋》《文赋》《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辩亡论》《演连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靠了《文选》,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些名篇。陆机之外,晋代其他的优秀诗文,在《文选》里也保存了不少。

(摘编自杨明《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材料二:

据载,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一生似未明确褒贬过任何历史人物,独独前他七十四年而卒的“南岳幽居之士”陶渊明,却赢得了他异乎寻常的尊敬。昭明不仅首次编撰了《陶渊明集》,而且特为之立传作序。就在《陶集序》中,他德文并重地推崇陶渊明。实际上,昭明太子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高度评价陶渊明的第一人。

陶渊明《闲情赋》是《陶集》中仅有的一篇述情:惆怅,文采可观,十分接近齐梁文学“典丽”特征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情采,它都可与宋玉的《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以及曹植的《洛神》诸赋相类比。因此,把《闲情赋》采入《文选》“情”类赋并不为过。但是,昭明不但不选,反倒在《陶集序》中特出一条评语,说道:“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首,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这“白璧微瑕”之叹,难道不正好表明,昭明看重陶渊明之德名,远远超过其文名吗?“惜哉!无是可也”一句无限的叹惋,就把昭明企望陶渊明成为“人伦之璧”的愿望表露无余。

《陶集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隐逸人生论;第二、陶渊明文德论;第三、陶渊明文章“风教”论。昭明认为:陶渊明者,高尚之士也,其“爱嗜”陶文者,崇尚其德也。这正是南朝文人(诸如颜延之、沈约、钟嵘)的共识。只不过比较起来,昭明爱心更切,以至对《闲情赋》作出了旨在求“全”的苛责。原来,他就是要把陶渊明推尊为“人伦之完璧,道德之高标,为文之准式”,以“讽谏”时事,“风教”社会。如此的伦常道德追求,显然与《文选》的编撰目的迥然不同。

其实,在昭明文学主张中,原本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一为娱乐,审美;一为“鉴诫”“风教”。前者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为目的;后者以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为指归。《文选》和《陶集》就是以上这两种文学价值追求的分别体现。昭明在陶渊明“百年祭”之时编撰《陶集》,纯乎出于一种道德教化的考虑。在《陶集序》中昭明强调渊明文章“有助于风教”,又说《闲情赋》“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等等,完全本之于传统的儒家“诗教”之说。因此,正是在这种传统道德文学价值观的驱动下,他才爱屋及乌,因人贵文,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满腔热忱地高度评价陶文。

(摘编自丁永忠《论萧统<陶渊明集>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章审美标准问题,无论是只看重骈俪之美,还是完全排斥骈俪之美,都有其局限性。
B.《文选序》指出,文学语言是从简单质朴向精巧华丽发展的,曹操诗人选《文选》就是证明。
C.萧统从不褒贬历史人物,却对陶渊明异常尊敬,并为他立传作序,这是因为萧统“崇尚其德”。
D.萧统肯定骈俪之美,并据此主编《文选》,从提倡“古文”的论者那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篇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统深受传统儒家“诗教”之说影响,而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因陶渊明其人而推崇其文。
B.萧统认为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所以《文选》弃《史记》里的序,而选了班固等人的史论述赞。
C.同为写三月三日禊饮的诗序,颜延之、王融的两篇在语言上要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富丽得多。
D.《文选》所体现出的文章审美观虽有局限性,但《文选》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重要参考。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中画线部分对《闲情赋》态度相似的一项是(     )。
A.清·刘光蕡:“(《闲情赋》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
B.宋·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
C.清·陈沆:“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鸩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
D.清·方东树:“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如陶渊明《闲情赋》,后世循之,真是轻薄淫亵。”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萧统只选了少量陶渊明诗文入《文选》,却又单独为其编撰《陶渊明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至矣。”桓公曰:“既以举士而用之矣,微夫子而临之,则未有布衣屈奇之士求见寡人者。”宁戚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能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旁,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求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会不给,则隰朋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筦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B.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C.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D.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意为才德优秀,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的“贤”含义相同。
B.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含义不同。
C.狱,意为案件,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剃论战》)中的“狱”含义相同。
D.善,意为修治,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中的“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戚认为齐桓公并没有真正做到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因为他考察人才不能明察,选出人才却不重用,任命的官职太低,所给的俸禄太少。
B.宁戚认为,君主若能远离谄媚之人,重用谈便民利国之事之人,了解下情,审案公正,依法施刑,避免手下人独揽国政,贤士就会到来。
C.晏子认为,齐桓公懒散懈怠时有隰朋,恣意放纵时有东郭牙,整治田土和安定百姓有宁戚,整治军队有王子成父,修养德行则有管仲。
D.晏子认为,高缭跟自己成为兄弟已经很久了,但他才干比不上自己,又不能补正自己的失误,且只追求俸禄官职,所以不能担当辅佐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
(2)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5.从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齐桓公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