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上河之畔

周荣池

运河高邮段被人们称为上河。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常一个人骑车过老淮江公路沿上河北去界首古镇。

高邮城北上骑行三十五公里就似乎回到秦朝。高邮,因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而名,子婴河乃因子婴在此兴水利而名。所以到了这里,便抵达了当年滨海驰道上的秦朝。但事实上,到了界首古镇的南北大街,明清风情已经是现实遗存的极限。可如果那些修旧如旧的街道显得不够真诚,至少在街边两块钱吃三块闻名迩的界首茶,还是能解除一些口舌和心理上的疑虑的。

茶干并不是什么稀奇的食物,甚至都不要太多的解释。长江下游十二圩、当涂采石和界首茶干被称为“三大香干“。豆腐干成为香干乃因为酱,酱是江南的科学也是深情。湿润的江南需要酱汁的浸入才能久贮食物,成就了传说一样顽固地道的味水。界首茶干制作的工艺有二十道,其中有十三道事关酱水。茶干的形状犹如银币,如同国漆一样黑里带红,红中发亮,就像下河老人深沉的肤色。外表满是包纵横交错、细密有致的纹路,也让其留下了草木的纹理和清辉。茶干味道扎实老道,加之中药“莳萝”的特别参与,成就了特别的食物意境。

江北的高邮小城认定南也在江南,仍与扬州一样在文化心理上拥有某种细腻温婉的气质。桌上见到茶干,常是用细腻的刀工切丝以高汤大煮,或者切丁与芫凉拌,是典型的细作之食。粗鄙如我辈,骑行数十公里腹中空空,却觉得之大嚼才吃得快活。城里的桌上也多有这种原块煮食的做法,比之那些精致的细作痛快十二分。界首流传着一段民间的传说,这里的人们坚信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界首的时候,在龙舟上闻到茶干的异香而离舟登岸,寻访到了这口似乎皇家也难得的吃食。说乾隆不禁一口气连吃了二十多块,还谕旨地方每年进贡万块以供享用。

且说皇帝因为一口小食而登岸流连,人们的善意看来还是富有创造性的。但这个传说也并非完全空来风。皇帝的威风从京城吹到江南,远望的人们愿意自己脚下的土地沾染点贵气也并不过分。在历史正经的记忆中,康熙乾隆二帝确实多次抵达高邮。如《后世州志》有: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驻跸界首,派人测量运河水位,清水潭、九里等处水位,命速修高邮隔湖石堤和运河东堤。石头和历史固然是坚硬的,但善变的传说也未必完全不可靠。百姓朴素地利用皇帝的“人设”来兜售自己的生计,也算是一种朴素而可爱的智慧。细想这岂不也是今天请“网红”或“县长”带货的套路根源。皇帝登了码头上岸的严肃历史,为人们的生计留下点可以戏说的由头流落民间,就像是平凡的茶干在意蕴深长的酱汁里制出风味——至少今天茶干还扎扎实实地在古法中带着古韵。

除茶干外,高邮的鸭蛋也名满天下。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条讲:“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大河浇灌了鱼米之乡,也滋长了人们的自信。于是风物成为表达自信和情义的一种物事。生活之中大多数时候对风物是充满善意的——恰如一个人如果只能说方言,人们会愿意包容他的质朴与土气。同样道理,一个人拿出自家的土产来,虽然总是不值几个钱的,却让人觉得充满诚挚和深情。

界首大码头并不大——是岸边人觉得很大,就像里下河的人们坚定地认为所有的河流都通向东海。过去码头边好些人们拎着篮子卖东西,除了茶干还有茶鸡蛋或瓜子,都是消遣的吃食。初夏时还有卖栀子花的,它的香味和其蓬勃的枝头一样热闹。人们买了花在鼻子边猛嗅,有些人过后就扔进上河水里,有些忘记在衣兜里成为花干,记忆就像花香一样久久不散——就像今天记忆里不散去的码头上热闹的场景。

船是上河行走的鞋子。来来往往的船,让运河在水土之外的时间里也一直游动。上河之水推动着船舶的南来北往,而船让水的流动显得具体而生机然。就这样,水流中产生了无比强烈而丰的情绪。就像是水里的鱼,隐秘而又活跃。每一条船都是有故乡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故乡。船还和人一样把故乡背在行囊里,最后船和人本身也成为了故乡。很多人要感谢这些漂泊的船舶,它们把很多孩子变成了游子。他们从码头上出发,去各处去兜售自己的乡愁。兜售乡愁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一个人总是惦记着自己的家,一定不会可恨到哪里去。

镇国寺塔也是运河里的船。必须要提这座塔的名字,就像我每次经过都会遥望她的立,她是三千里运河中的唯一。她的特别只因为是运河河心表达唐风浩荡的一座砖塔。她像一尊佛像,以七级浮屠的禅思站立在运河中,滞留在时间里,又永远让乡愁停泊在意境中。一个人带着故乡走累了,看到别人的故乡满目葱茏,于是便把他乡作故乡,留在了上河之畔了此终身。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在拆除之列。运河边走出去的总理亲自过问,最后决定让道保塔——他是上河北去不远的淮安人,他是不是在某次南下时也见过大河中的这座唐塔,大运河是不是也会常常勾起他的乡愁?

天边残余最后一抹亮色,我赶紧用力挣脱镇国寺脚下河流中的意境,从此岸奔回灯火通明的现实。好在一切还都存在,在聚散、来往、虚实之间存在,如流水、光影、念想一样存在——如此,上河就永远不会断流,上河之畔永远生机勃勃,古往今来的事实如村落、遗存和草木,及至传说、风味和诗情,都在流水的默默无言中不朽——也正是上河之畔虚实相生的风物在生长和失去中,孕育和滋润了一方水土的血脉,它是历史的命脉,是地方的命运,也是我们可以十分骄傲的命数。

(选自《长江文艺》2022年第一期,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名(xiá)迩                  (pǔ)包                       (huái)南
B.芫(suī)                         (niǎn)之大嚼               (yù)旨
C.空(xué)来风                 (zǎi)                       制(páo)
D.生机(àng)然                 (shàn)                      (zhù)立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对界首茶干从做法、形状、颜色、重量、味道、触感等描写,突出界首茶干的品质超群,为后文描写乾隆皇帝下江南到界首吃茶干做了铺垫。
B.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抵达高邮,为人们的生计留下点可以戏说的由头,表达了作者对于此种类似“网红”或“县长”带货的套路根源的批判。
C.界首大码头物理属性上并不大,但生活于此的人们从心理上认为其规模很大,过去的码头边也充盈着人们的生活气息。
D.文章引用《后世州志》和《随园食单·小菜单》的记载,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从骑行出发,介绍了界首茶干、高邮鸭蛋、大码头、运河船只、镇国寺塔等事物,抒发了对上河之畔风物的赞叹,诉说了历史的传承与不朽。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船是上河行走的鞋子。来来往往的船,让运河在水土之外的时间里也一直游动”有何作用?
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上河之畔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3-06-12更新 | 3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

葛水平

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嚣深处?

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红钢从烈火中钳制到铁上,锤起锤落,叮当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

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因为雨胶住了农人的鞋。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季。真正的冬天开始了,北风呜呜吹过,一路卷起干枯的树叶和草根。农人看在眼里的活计都拾掇完了,那么收拾好残缺的农具,沿着蜿蜒折的路走进铁匠铺。一个长长的冬季,锄头、镢头、铁钎、镰刀,日出或日落的声音,对于敏锐听觉的农人,大锤小锤的声音都是奢望,都是天籁,都是比时间要重要得多的。来年春暖河开,钢淬火,好铁匠的声名是一把镢头能刨几亩地,钢水好,能出活。铁匠是农耕文明的先驱,也是土地本身的选择。

铁匠的另一生活是给马蹄钉蹄铁。牵马人站在铁匠铺门前,铁匠揽住马腿,削平蹄底的老皮。只见那铁匠把一排铁钉含在口中,肩膀顶紧马后胸,抱紧弯曲朝上的马腿,把蹄铁合紧马蹄,钉子穿入蹄铁的孔眼,那一片唾沫湿,随蹄铁直接钉入马蹄深处。铁匠此时有可能抬头看一下远处,廊外斜依的青山,风姿万千的杨柳,时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目无所视,手有所触,寸寸光阴,都只在盈手之间。那双手,就那么优雅而琐碎地生动着。

那是一个打铁的镇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一年一度的庙会开始。铁匠们聚集在集市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各自施展本身的绝艺,吸引四外八省的商人前来交易,空气里弥漫着烧红的铁锈味,这气味又随着热风,浸入一切开放的空间。热浪一阵紧似一阵,像潮汐,奔来涌去。镇子上因为交易铁货,所有的木门、木窗户都钉了密麻麻的铁钉。吱作响的铁门用劲推开时,门头上挂着南瓜大一个铁铃铛,如现代人的门铃。人勤的时候,铁铃铛像一树花,开得肆无忌惮,随风微颤,这家的热闹仿佛要挥霍尽铁匠最后的元气。

铁门上的铺首给岁月古沧桑之感。铺首上兽首衔环,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性好闭,故立于门上,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即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守御慎闭,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千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的东西,由铁匠铺锻打出形。

铺首造型之精美,以庙宇皇宫大门所饰用者为华贵。铺首在朱漆宫门上,同金色门钉相互映衬,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帝王气派。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描写了叩响门环时玉户金铺的视觉效果和金属碰撞的听觉效果。皇家流落到民间的东西少,尤其是金子做的,如果不是含了足量的铜,那响声能否出得来还是两说。我喜欢民间的铁铺首,轻叩门环的响在夜静的时候是压得住黑暗的,可以使走向村子的东西远远停住,也可以让它们悄无声息地融进墙影尘土里不再出现。在民间,更多的是铁匠铺里的手艺,也只有铺首可以抬高铁匠的文化素养。

我在夜空下看到过最壮丽的铁花,化开的铁水由匠人拍打进夜空,那是堪与秋日丰收无垠的繁华相媲美的一种壮观,一种极为阔大的气象,看的人和被看的人嘴都咧开很大,铁花承了他们的笑脸,如此夺目。

我喜欢铁匠,喜欢铁匠铺子里的雨声。大锤小锤的击打声,仿佛天地间万物生出无数的口子,它们从隐处进入显处,我看到铁匠手中的铁精巧灵活,它们构成了人生凡世,让我看到了人间奇迹。铁匠,铁匠铺子,我一想到它,我手心就有了热气。我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只想用文字的方式去理解他们,但毕竟是一个远去了的把文明活在骨子里的年代。如今的村子里再没有铁匠铺子里打铁的声音,没有了铁匠铺子,似乎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了声音。铁铺首全锈烂了,铁钉子换成了胀螺栓,五毛一斤的旧门板买了用去烧木炭。当下,我们丧失了许多滚滚红尘中大汗淋漓的辉煌,恰恰可能是有关生命最高秘密的隐喻和福音。我不能知。在衰败中,唯一不想放弃的是想入非非。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能力拥有这个成语。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xuān)嚣             (zhēn)             礴(páng)
B.(qū)折             (zhá)钢             (gā)吱
C.古(zhuó)             (sè)             螺蛳(sī)
D.精(suí)             (zài)             (péng)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把铁匠当作农耕文明的代表,通过表现铁匠与农民生活的紧密关联,写出了铁匠在农村中的存在价值。
B.文中描写铁匠安装马蹄的情景,“目无所视,手有所触”一句暗用了《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表现了铁匠的超然物外。
C.文中引用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句子,表现了铺首造型精美、历史悠久,也表现了铁匠手艺中所蕴含的文化成分。
D.第二段说铁匠铺永远是个“动词”,形象地表达了铁匠铺的繁忙和铁匠对于农人的重要。
E.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许多年后可能不再拥有“想入非非”这个成语,表现作者了对语言文化缺失的感叹和惋惜。
3.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结尾段说“我把铁匠铺想得过于富有了”,请回答“富有”体现在何处,而“过于”又具有怎样的内涵。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9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祜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徒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力妹于要废单弱之中,官学婚嫁,一出其九。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其徒                       贰:离间
D.掌延安郡王笺奏               寻:依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察出入                    一人夜亡
B.文章,上下驰骋             大王不取也
C.吝故不及                       其无礼于晋
D.父亦爱                       蚓无爪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D.王安石的《答段缝书》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3)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7.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
2023-06-07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宋代翁森诗云:“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浓,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入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可读性强。
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C.第②段引用了很多名人佳句,增加了作品的诗意和文学意味,但后文还占用相当笔墨详细介绍扁豆的做法,则使文风显得不够统一,冲淡了前面创造的诗意美。
D.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E.文章主要写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表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请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作用。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2020-02-29更新 | 1027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上,以地为画、踏墨而舞的国风少年,清雅身姿与芭蕾舞步融合辉映的宋韵女子,饱含隽永情谊的攀花赠友,成为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生动缩影。

以古开今、传承创新的实践精彩纷呈,折射出文艺工作者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的蓬勃创造力,更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等活动,为观众奉献一部部守正创新的戏曲佳作。

可以看到,2023年的舞台艺术,向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奋力开掘,多了份文气、多了些诗情、多了点古意。舞台创作更密切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可知可感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中包含无人机飞天、大跳台投影与演员共同起舞的节目《敦煌飞天》,舞台上的中国风被越来越多世界观众看见

当我们再开拓视角,便能看到传统文化正向着广阔的生活场景展开,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王瑨《传统文化有效赋能》)

材料二:

回顾2023年的舞台艺术,一个突出特点是剧目质量较高,文艺院团的创作趋于理性化、长远化,优质的创作生态正在形成。2023年演出市场的火爆,得益于一批精品力作接连涌现,保证了舞台艺术的优势供给。

越来越多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2023年,花鼓戏《夫子正传》获得第二十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坚持用湖南作者写湖南故事。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生命册》在陕西首演,这是剧院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后改编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又一力作,以厚重的文学底蕴做支撑,以多个剧目的成功上演逐步完成剧院的风格化建设。

20233月,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剧作家活动日的开展,戏剧与文学的话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多部从文学改编而来的戏剧作品成为舞台上的亮丽风景。剧作家们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发现、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表达。凭借在舞台语汇。表现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提升了舞台艺术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节选自武丹丹《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产电影质量日益提升,中国观众越来越青睐能与自身生活产生连接的电影作品,国产电影也越来越能够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以2023年为例,现实题材影片尤其受到观众欢迎,《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坚如磐石》等一批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普通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观众共情,让观众走出影院时收获感满满。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也在积极开拓市场。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出品方于洲说: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越来越受欢迎,影片质量提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我们在创作中必须考虑当下观众审美变化的趋势,适当加入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优秀影片的宝贵资源。

电影美学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电影的创作和表达不管用什么手段,最终就是要引发观众走进影院的兴趣和热情,并最终与观众达成共识。当下的国产影片逐渐找到了与观众沟通的正确方式,无论是现实题材影片还是科幻片,无论是喜剧片还是动画片,都抓住了社会热点,与观众达成了良好的互动。现实题材职场喜剧《年会不能停!》的编导董润年认为,同样作为科幻片,好莱坞超级英雄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同时,《流浪地球2》却获得观众认可。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当影片中老宇航员喊出“50岁以上的宇航员出列时,唤起了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

(节选自刘阳《国产电影贴近现实、创新表达,叫好又叫座》)

材料四:

2020-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表

年份中国电影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票房占比
2020204.17170.9383.72%
2021472.58399.2784.49%
2022300.67255.1184.85%
2023549.15460.0583.77%
1.下列与“传承”“创新”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创作运用创新的表达,舞台表演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剧作家们改编文学作品,凭借创新表达,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提升了原著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C.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
D.影片内容取材于传统文化,影片拍摄技术不断创新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的有力保障。
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的实例,展现了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显著效果。
B.材料二指出,2023年,各地剧院都秉持风格化与本土化并举的理念进行剧本创作,使剧目质量普遍提高。
C.材料三从电影美学重要问题——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角度分析2023年国产影片“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D.材料四显示,自2020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每年都超过80%。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来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
B.国内多个文艺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它们成功的路径不同,而经验值得借鉴。
C.近年来,拍摄抓住社会热点,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的高质量影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D.与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缺乏直接联系,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
2024-03-30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出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

③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驻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夹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蔼蔼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

山色湖光,四时佳兴。

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少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1.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边僻远(bǐ)       行人如(jì)       坐(qì)
B.一掬清泉       迎人(tà)       落(zháo)
C.天涯沦落        冬避风(shuò)       (jù)
D.汗流背(jiā)       (huán)       道(bù)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使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能够引发读者对城市找不到栖息之所的感受的共鸣。
B.文章对“路亭”描写,有写实性的白描速写,也有寄托于想象性的景象叠现,两者的相互映衬,绘就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浪漫风貌。
C.作者引用“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表现对现代都市中难寻休息之处的行人的关爱和同情。
D.文章引用过渡亭亭柱上的两幅对联,揭示路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过渡亭建得“特别讲究”。
E.本文恰当地使用口语、俗语,又化用古语,用词华丽精美,风格绚丽飘逸。
3.从全文看,本文开头叙写“通都大邑,行路更难”有哪些作用?
4.作者认为“路亭”具有怎样的“风貌和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5.文末说“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结合全文探究内涵。
10 . 阅读司马迁《屈原列传》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见                              放:放逐
B.世混浊                              举:全
C.新沐者必弹                       冠:帽子
D.而世俗之温蠖乎                 蒙:蒙蔽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脸色憔悴,身形和面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译文: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聪明贤哲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哪个人乐意将自己的身体,擦洗清洁、干净后,去承受脏物的污染吗?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